Echoing Steppe 专 家 论 坛 曾经草原》是公益网站,部分论文有作者授权。如有误请来信赐教。

 主页- 中文主页- 专家论坛 - 马可i波罗与元代中国 序

 

马可i波罗元代中国
文本与礼俗
Marco Polo
and
Yuan China

 

马可i波罗的游记,其正式的名称是“对于世界的描述”(The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 ,可以称之为“世界寰宇记”。马可i波罗所描述的世界,其中一大半是元朝时期的中国。因此,中国研究马可i波罗及其游记者,较多的是蒙元史领域内游刃有余的学者,如杨志玖、蔡美彪、黄时鉴、刘迎胜、姚大力等先生。

作为一个从遥远的威尼斯来到中国的商人,马可i波罗对眼前陌生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之心,他从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观察元朝的中国,大到都城形制、宫廷仪仗,小到民间传说、风土礼俗,各种当事人习以为常的事物,他都仔细描述,其中许多内容都是中国传统汉族士人著作,如国史、政书、地志、文集、笔记记载笼统,甚至不屑于记录的内容。这样就为我们今天的学者观察元朝中国,提供了另一个角度的原始记录,而且是不受中国史家或文人修饰的文字。虽然马可i波罗必然有所缺漏,乃至引起一些学者怀疑他是否来过中国,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马可i波罗不仅来过中国,而且他的记录许多是真实可靠的。

然而,马可i波罗《世界寰宇记》一书在很长时间内都是以手抄本流传,而且不同的抄本之间差异还相当突出,因此也有如中国典籍一样的现象,既有些“层累的造就”的成分混杂其中。多年来,中国学术界受中外隔绝的限制,对于西方学者关于马可i波罗游记不同版本的整理研究缺乏收集与研究,试看“文革”结束时中国几大图书馆中,大多没有1938年伦敦出版的慕阿德(A.C.Moule)与伯希和(Paul Pelliot)合著的百衲本《马可i波罗寰宇记》(Marco Polo: The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 ),更遑论1928年佛罗伦萨出版的贝内代托(L.F.Benedetto )校勘本马可i波罗游记《百万》(Il millioe )一书了。这一状况,无疑极大地阻碍了中国学者对马可i波罗行记的研究。

马君晓林,由理工人文史之学,在南开大学师从李志安教授治元史,于元代国家祭祀多所用心;其为杨志玖先生再传弟子,亦关心马可i波罗来华事迹。博士毕业后,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暨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进行博士后研究,加入我和党宝海教授主持的马可i波罗行记翻译、研究项目,成为其中活跃分子。晓林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很快进入角色,在其丰厚的元史知识背景下读马可i波罗行记,特别是结合与马可i波罗所见中国地方社会关系密切的碑志类资料,颇多创获。他注重国际交流,几年来走访欧洲、日本,还曾到伊朗、以色列、俄罗斯、韩国等地参加国际会议,与国外同行往复切磋,并收集域外资料,尤其关注马可i波罗行记的不同文本,得以与元朝史料相发明。这可以说是继承了杨志玖先生那一代学者的优良传统,把他们已经开始而没有机会完成的学术理想,付诸实际。

近年来我常常有机会与晓林一起从事学术活动,不论在扬州博物馆,还是在京都的书店,也不论在马可i波罗所记的杭州桥畔,还是在阿拉木特的阿萨辛城堡上,都有其仙风道骨般的身影。最近,他把有关马可i波罗及其行记的研究汇集成书,征序于我。读其书,我感到十分愉快而有收获。因就马可i波罗研究之学脉与学理,略赘数语,聊以为序。

 

荣新江

2018623

于京都旅次

 

 

前言


  《马可i波罗行纪》是中世纪欧洲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书籍之一,在西方人所写的关于中国的书中声誉最隆。在国际上,马可i波罗研究本身至少已有二百年的历史,吸引了一代代优秀学者,其中不乏各国学术界的宗师泰斗。马可i波罗研究尽管成果累累,但其学术史脉络和研究方法是值得回顾和反思的。多数时间多数学者都局限于单个国别、单种语言的圈子里。迄今,国际马可i波罗研究的整体学术史尚无完整的梳理,研究方法也没有适当的归纳。马可i波罗研究所涵盖的具体史学领域,也仍有广阔的扩张空间和进一步探索的必要。

本书分为导论篇、研究篇、评介篇、译文篇四部分。

导论篇包括三章,首先梳理马可i波罗研究的范畴与方法,然后整理马可i波罗研究史。希望能勾勒出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欧洲学术脉络背景下马可i波罗研究的发展线索,并且介绍20世纪后期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学术界层见迭出的新成果。

研究篇包括十一章,是笔者对马可i波罗与元代中国问题的新探索,关注的主要是礼俗与宗教领域。研究的目的,一方面是发掘《马可i波罗行纪》在礼仪、信仰文化方面的史料价值,另一方面是揭示蒙元时代欧亚大陆多元文化交流的众多侧面。《马可i波罗行纪》具有欧亚大陆百科全书的性质,大体按照行程顺序逐一描述各个地方,每个地方的内容基本都包括里程、政治从属、物产、税收、人口、礼俗、宗教、逸闻等方面。礼俗与宗教,是跨文化交流中的一个突出方面。13世纪之前,欧洲人对中国几乎没有直接的认知。马可i波罗抵达元代中国时,显然受到了文化冲击,因此所记礼俗与宗教的细节非常丰富。本书选取以往学者未涉及、未深入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具体包括元朝宫廷礼仪、节庆、民间风俗、景教、佛教等领域。本书的关注点主要是元代历史,因此个别篇章并不限于马可i波罗,目的是更全面地理解马可i波罗的时代背景。在史学方法上,伯希和的研究是具有典范性的,即利用多重证据法。史料性质上有考古资料、出土文献、传世文献、民族调查报告,史料语言上包括汉语、波斯语、阿尔泰语、欧洲语言,等等。本书综合深入爬梳各类史料,尤其重点利用了一些碑刻资料。在《马可i波罗行纪》版本方面,以往国内学术界关注有限,大多至少利用汉译本、英译百纳本而已。鉴于20世纪后期以来各种抄本、刊本的校勘整理已得到很大推进(见本书导论研究史部分),本书的研究尽可能追索最新的校勘本,并尝试讨论文献学问题。马可i波罗研究最理想的成果是对文献学与历史学两方面皆能有所推进。本书仍然从历史学着眼,以求取长补短。各章节写作时间有先后,对文献学的认识程度有深浅,所幸后来又进行了查核修订。若有不成功之处,或亦可为来者做前车之鉴。更深入、彻底的研究,有待未来与欧洲文献学者的进一步合作。

评介篇重点评述近年与马可i波罗研究相关的三部著作,有的与研究篇有关联,有的可为导论篇、研究篇之补充与增益,以期促进最新学术进展的传播。

译文篇收录六篇文章,基本上能代表国际上马可i波罗研究的主要方向和最新进展,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马可i波罗行纪》的成书、抄本流传,马可i波罗家族史,《马可i波罗行纪》中的汉语和蒙古语词汇的历史考证。征得原作者同意,译为汉文并收入本书。这些重要文章大多初刊于近年,另有田清波(Antoine Mostaert)不为人熟知但极为重要的文章一篇。

参考文献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尽可能地列出了目前可见《马可i波罗行纪》各系统的整理本、校订本、译本。第二部分为其他史料。第三部分为论著,其中包含了导论篇中提及的马可i波罗论著。第一、第三部分合起来大致就是一份“马可i波罗文献目录”,尽管难免挂一漏万,但目前在国内外应该是最新最全的了。希望能为有志于马可i波罗研究的学者带来方便。

 

 

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