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hoing Steppe 专 家 论 坛 《曾经草原》是公益网站,部分论文有作者授权。如有误请来信赐教。 | |
|
||
“根据内蒙古草原生态脆弱性、不平衡性和灾害频发的特点,草原畜牧业必须要游动起来,定居、圈养不适合草原牧区,而且会对草原生态造成破坏。”日前,著名植物学家和草原生态学家刘书润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对草场的利用必须要适度,过度利用不行,不利用也不行,两个极端都会导致草场退化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第一财经日报》:你认为目前在对待内蒙古草原牧区的问题上,存在着哪些观念上和政策上的误区? 刘书润:我认为,草原牧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如何对内蒙古进行科学定位。内蒙古草原的特点是什么?最适合扮演什么角色?从某种程度上说,过去是“看错”了这块地方,分配了不该干的工作,如向草原要粮食、在干旱区发展奶牛等。 第二是方向路线问题。定与动、集中与分散是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内蒙古的野生动物、家畜、牧民充满动感,不断地移动以适应时空多变的脆弱环境。我们对干旱的草原、荒漠地带,大都沿着定、集中,也就是定居、舍饲,远离游牧的方向投入大量的资金,犯了方向性的错误。 第三是关于多样性的问题。多年来,人们用农耕文化替代游牧文化,把农区的理念、做法硬搬到草原,过分强调统一性、一致性,忽略了地区民族特点,采取“一刀切”、整齐划一的做法,过分追求商业利润和高速发展。 《第一财经日报》:那么在你看来,内蒙古草原的准确定位是什么? 刘书润:内蒙古草原的首要功能是祖国的生态屏障。内蒙古虽有10亿亩草场,但是想多出肉、奶,付出的代价要高于内地。 内蒙古虽有大兴安岭,但木材很有限。 内蒙古虽有很多煤、石油、天然气、稀土和有色金属,但由于缺水,开采矿藏要带来沉重的环境压力。 内蒙古牧区的主要优势是什么?她是祖国的生态屏障,民族文化的摇篮,是科研教学、生态旅游的乐土。内蒙古草原有千万年磨合形成大面积天然环境,具有无穷的信息量和多样性,是一部天然史书。这是不能重复、再造、搬迁和进口的,也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最宝贵财富,是一个地区发展和富强的基础。 《第一财经日报》:从生态学的角度,你认为内蒙古牧区经济发展模式应如何布局? 刘书润:总的来看,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模式应与其环境格局相适应。在内蒙古牧区的南部、东南部、燕山南北、辽河下游为暖温、湿润、半湿润带,以农为主,农牧结合,可以舍饲、半舍饲猪、羊、禽,适当发展奶牛。 阴山以南、赤峰丘陵、科尔沁等半干旱暖温草原带,水分不如大兴安岭,热量低于阿拉善、鄂尔多斯南部,但水热适中,应以牧为主,农牧结合,采取定居与游牧相结合的生产生活方式。 牧区的东部气候湿润,生产力水平高,在以游牧为主的前提下,应适当发展人工饲草地,小规模农业,农牧结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采取定居与游牧结合的生计方式,适合发展马、牛这类大畜,适宜的环境可养奶牛。 阴山以北,中温典型草原地带为内蒙古草原的主体,应以游牧为主,不适合农业开垦,也不适合发展人工草场,此类草原地带适宜“五畜”(牛、马、骆驼、绵羊、山羊)并举。 西部荒漠草原亚带,加上荒漠带东部、草原化荒漠亚带,组成半荒漠草原,应以蒙古绵羊和山羊为主,少养大畜,严禁开垦草原。内蒙古西部阿拉善荒漠地带,长距离大范围游牧是唯一选择,严格控制载畜量,应主要发展骆驼和蒙古羊。 《第一财经日报》:在你看来,“马背上的民族”与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刘书润:蒙古有一个著名的谚语。孩子问妈妈:“妈妈,我们蒙古人为什么总是不停搬迁?”妈妈回答:“我们要是固定一地,大地母亲就会疼痛,我们不停移动,就像血液在流动,大地就感到舒服。” 来源: http://finance.qq.com/a/20080319/001126.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