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与沙地
--刘书润
做为沙漠、沙地的物质基础,粒径小于2毫米大于0.005毫米的是沙子,大于2毫米为砾石,小于0.005毫米为粘土。影响大面积沙尘暴的物质基础主要是0.00625-0.001毫米的尘埃,再大吹不远、再小落不下,在空中悬浮。因为沙尘暴的主要源头不是沙漠和沙地,而是大面积退化草原、耕地、干湖盆等。防治沙尘暴治理沙漠是治错了地方,人们所说影响大面积的沙尘暴实属尘暴。
从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位于草原地带的称沙地。位于荒漠地带以流动沙丘为主的称沙漠。某些媒体常把二者统称沙漠不再细分。有的学者口口植被的名称,凡有
沙子覆盖的都叫沙被。
大面积天然沙漠是干旱气候的产物,多分布于地球南北纬度15-35 ,亚热带信风高压带。第三纪我国南方亚热带也曾分布地带性的红色沙漠。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季风气候代替了亚热带高压,形成了世界最温暖湿润的亚热带。而我国北方亚洲中部,由于青藏高原阻挡了印度洋暖湿气流,有远离海洋,气候干燥形成了现今的温带黄色沙漠。世界现今沙漠大都位于亚热带干旱区,北非撒哈拉沙漠、中东沙漠、澳大利亚沙漠、亚洲中部沙漠。我国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斯)、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还有世界少有的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等。我国沙漠和沙地面积81万平方公里,不足国土总面积1/10,而且还在减少。蒙古国沙漠只占国土面积可怜的1.3%。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差不多相当我国的国土面积。利比亚沙漠面积169万平方公里,相当国土面积96.6%。
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础,植物生长需要热量、水分的配合,干旱区热量高,水分少。高热量需要更多的水供应。在干旱的砾石化戈壁滩,很少看到绿色植物。一旦迟来一层沙子就会有梭梭出来,沙子带来种子和水分。
汉字的沙,意思是水少,漠字意思是没水。可是哈萨克牧民说:“库口
,贝尔,索,贝尔”意思是有沙漠就有水。蒙古族格言:“沙漠是干渴中的清泉,我们的地下水库”。牧民在划分草场营地时,先要求有块沙地。清朝在锡盟划旗界时,围绕着浑善达克为中心,各旗都有份。古丝绸之路首选路线是沙漠。一是适合沙漠之舟骆驼,二是沙漠里容易找到水。在沙漠从下往上看都是一片茫茫沙海,而站在巴丹吉林最高沙山顶,看到的是六个水泡子。从高空望去,每个高大沙丘下大多都有一个水泡子,巴丹吉林沙漠大略有100多个水泡子。腾格里沙漠水泡子湿地约有400多个。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一个源头,克旗达里诺尔一个重要水源都来自邻近的浑善达克沙地。我国沙漠地区地表水约有1200多立方米。沙漠里哪来的那么多水呢?引起了众多专家的疑问。现在沙漠年均降雨量不足100毫米,有人推断,现今的沙漠在地质时期很多曾经大湖盆阶段。当代的沙漠也有暴雨发生,1981年7月5日,塔克拉玛干若羌日降雨73.5毫米,相当年降雨量的2.4倍,1927年8月1日,榆林和乌审旗交界处的
毛乌苏沙地24小时降雨超过100毫米,面积8000平方公里,这些水很快就渗进沙子里保存起来了,若有植被不仅下渗慢,还慢慢被植物蒸腾了。沙漠昼夜温差大,沙地可以吸收大量空气中的凝结水,可超过降雨量。
砂层间的空隙打破毛细管效应切断了水分的上升,把水分保住。
沙地里水的渗透 ,植物的根容易吸收,因此沙地的植物长得高。
牧民说沙地是最温暖的家,最理想的冬营地,平安渡过最漫长最艰难的冬季枯草期。沙丘背风,阳坡阳光暖和,雪很快融化,草露出来,阴坡存雪,牲畜在阳坡吃草,渴了去阴坡吃雪,避免了白灾(雪大)和黑灾(没雪),由于风小枯草得到保留,还可截留风滚植物。沙地有很多灌木,冬季还是活的,能保膘。
沙漠和沙地是金色的摇篮,在风的作用下,沙地形成多样的地形,沙丘、沙垄、沙平地,沙丘阴坡阳坡,沙脊,落沙坡,背风坡、风蚀穴、裸沙、水泡子湿地等。除了海拔高度外,地形地貌类型要超过山地。多种地形,带来多样的小气候环境,生长出多种植物,组成各种植被类型生态系统。有人做过测定,年均降雨1000毫米的湿润区的植物干物质含量
、蛋白质含量远低于生长在干旱区的植物。沙漠昼夜温差大,白天阳光充足光合作用,便于营养物质的制造,夜间温度低呼吸弱,消耗少,便于营养物质的积累。所以说沙漠,特别是沙地生态环境尤其是水环境,生物多样性要优于所在
地区的地带性草原、荒漠植被。沙漠里还可有跨过地带的草原植被,东部草原地带的沙地,还可有有油松林、樟子松林、云杉林、蒙古栎林,山地阴坡的植被。真的可以这么说,内蒙古各地区各地带植被统统可以浓缩在沙地和沙漠里,在沙地沙漠这个舞台上欢唱生物多样性之歌。
沙地不耐践踏,不易定居,成了游牧文化的发源地和避难所。蒙古萨满自然崇拜,世界几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特别是伊斯兰教都离不开沙漠的孕育,沙漠最容易让人们产生对大自然的敬畏感。蒙古族是敬天的民族,老天腾格里的尊称没有给森林、草原,而
是给了沙漠,就是腾格里沙漠
。沙漠和沙地是地球最具文化色彩的景观系统。
沙子是岩石粉碎成土的中间环节,是地球生命的物质源,亚马逊热带雨林是地球最大的碳库,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本地不可能满足其循环的物质,每年需要几千万吨,主要通过沙尘暴从北非撒哈拉沙漠地区免费运来,亚马逊这个生态世界冠军全凭撒哈拉这个伟大后卫的助攻。太平洋中部生物物质的来源,也是来
自不远万里的亚洲中部干旱区,包括我们中国的沙漠、荒漠和沙地。
乌拉特中旗川井苏木的草场,整体好于周边,甚至好于降雨较多东边海流图附近的荒漠化草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川井苏木44.59%的草场上有一层不同厚度的复沙。沙子厚度与指标类型密切相关,
如藏锦鸡儿最好有2.5厘米的沙子,中间锦鸡儿还要厚点。恢复这些植物先要把一定厚的沙子请回来,不是一味治沙,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积沙。首先把天然沙漠正常的自然演替与人为造成的沙漠化分开。另外考虑治沙的必要性,如包兰铁路的治沙项目得到好评。有人讲大干30多年把沙漠摊平、绿化
,种高产作物,大型沙产业,多用阳光少用水,建一片树木等于建一个水库。实际相反,裸沙最能保水,大量绿化种树,反而把水蒸腾,乌拉特中旗半荒漠草场退化不是沙化而是沙子跑了砾石化。有人以沙化套用国家资金,满足部门个人利益。
2021年7月22日,乌拉特中旗干其毛都一天下了40毫米雨,雨后第二天和第十天,在砾石化无沙退化草场,另外在复沙30厘米较好草场分别测了雨后复沙草场产草量,比砾石化无复沙退化草场多2.77倍。下了同样的雨,雨水的作用却不同。
目前我国沙漠化程度不像某些媒体说的那么严重,据权威科研机关调研结果,我国沙漠近几十年总体保持稳定,92%无明显变化。扩大和活化面积37300平方公里
,略小于缩小逆转面积42702平方公里,总体向逐渐良好方向发展。不能完全否认我国在正确思想指导下的治沙效果和经验。
干旱的沙漠、荒漠与海洋形成巨大的气压差,强大的季风把海洋湿气云雾雨水引向内地,沙漠、荒漠就成了风动力源。
沙漠地区还有很多宝藏,特别盛产石油、燃气成了人类生产生活发展的动力。沙漠沙地是地球的物质、文化源、生灵的美好家园。
在沙漠种小麦获得丰收,只要肥料特别是水分得到满足,产量和品质就会成为优势。但是大面积推广,要考虑天然沙漠沙地的价值,尤其是水,因为越干旱越费水。
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日本提出要用当时我国最急需的大米对等交换我国的沙子,被周总理拒绝,大米可以不断生产,可是沙子是地球岩石景观亿万年粉碎而得来的的宝藏,大自然的馈赠,已经为亿万生灵做出了贡献,不知道要养育多少亿万我们的后代。
骄傲吧,庆幸吧!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园有那么多沙漠沙地和砂被。
小孩最喜欢的是什么?自动小火车,布娃娃,都不是,是堆沙土!
刘书润 2025年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