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hoing Steppe 专 家 论 文曾经草原》是公益网站,部分论文有作者授权。如有误请来信赐教。  

 主页 - 专家论坛 - 荀丽丽-中国北方草原退化的社会机制

 

 

转自-马来西亚《星洲日报》2001529 副刊整版报道:

      
中国土地的沙漠化   ——沈孝辉

 

   中国的沙漠、沙漠化及风沙化土地的分布范围非常广,最主要分布在北纬35 - 50度之间的内陆盆地及高原上,形成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东西长4500公里,南北宽600公里的沙漠带。这些土地的总面积为17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7.85%,其中沙漠面积48万平方公里;戈壁面积70万平方公里;风蚀残丘面积3万平方公里;沙漠化土地面积40万平方公里;风沙化土地面积5万平方公里。

   中国在10世纪以前造成的沙漠化土地,占全部沙漠化土地的14.3%11 - 19世纪占23.3%20世纪以来则增为62.4%。而20世纪下半叶,土地沙漠化更呈空前加速的局面,50 - 60年代每年沙漠化土地扩展1560平方公里,70-80年代每年沙漠化土地扩展至2100平方公里,90年代每年沙漠化土地又增至2460平方公里,已相当於每年丧失一个中等县面积土地的生产力。每年因风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

 

恶性循环  周而复始
后人复哀后人
不同时代写就的历史,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人类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落入相似的命运。
黄河大曲折西部的乌兰布和沙漠的历史同样令人感到似曾相识。
                                                     
沙化 . 沙祸 ——
沈孝辉

 

   秦汉以前,乌兰布和原是匈奴人生活的牧场,汉武帝将匈奴驱逐到阴山以北,设立了朔方郡,下辖十个县,从内地迁移的军民便在此屯垦耕种。凭借籍黄河水资源之便,粮食产量一度很高。西汉末年,受战乱影响,垦区开始衰落,大量农田废弃,失去灌溉的土地风蚀加剧,就地起沙。到10世纪时,流沙堆积深厚,乌兰布和草原终于变成了乌兰布和沙漠。
   1950
年以后,大规模的垦荒耕种卷土重来,在乌兰布和沙漠的北部先后建起了5个农场,大量沙生植物被铲除,固定及半固定沙丘转变为流动沙丘。流沙埋没了渠道、道路、民房,步步逼近黄河,造成黄河西岸公路被沙漠掩埋而废弃,磴口县城因此被迫北迁。如今磴口县只有人口96千,尚不及西汉时期该地居民(约21万人)的一半。与乌兰布和沙漠毗邻的腾格里沙漠虽不是人为造成的,但这个沙漠的扩张仍然是人类不当的社会经济活动所致。腾格里沙漠的东南部邻接宁夏中卫县的沙坡头。沙坡头北山上的岩画最能反映古代当地的生态环境,岩画内容广泛,有河流、湖泊、花草、树木等自然景物和驯鹿、马骆驼、虎、熊、狼、野猪、雉、鹰、雕等等飞禽走兽。这些正是当初沙坡头一带美好的大自然写照,与今日的沙坡头有天壤之别。

 

治沙还需治人

 

  这种经历漫长历史年代平稳发展的沙漠化曲线,到了中世纪开始攀升,而到了现代突然直线上升,与中国人口发展的曲线完全吻合。如果说,中国人口发展的颠峰要到2030年之后才能到来,之后再逐渐回落,是否意味着中国沙漠化的扩展也要在此人口的的零增长到来时才能相应停止和回落呢?

   据统计,中国现代的沙漠化土地,仅有5.5%是完全由风力吹动沙丘前移所造成的,而其余则全是因樵采砍挖、过度放牧、农垦开发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人为因素所引起的。由此可见,治沙先要治人。要运用适当的法规、政策和行政管理等措施,约束和改变人们不当的开发行为,制止人为的生态破坏,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恢复的前提下,才能摸索出一条永续发展之路。近几年来,中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与决心以及所采取的措施,都是前所未有的。近3年来,用於生态建设的资金高达270亿人民币,如此规模的投入也是历史上空前的。特别是当前的一系列的措施,包括保护天然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封山禁牧、禁止滥采野生固沙植物、加快西部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等,对扭转大西北生态恶化的趋势,重建秀美山川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中国西部的生态建设,不仅要偿还祖先的生态欠帐,而且要重建森林、草原、湿地和荒漠等各类生态系统。这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使命,需要几代、十几代甚至更长时间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