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hoing Steppe 专 家 论 文《曾经草原》是公益网站,部分论文有作者授权。如有误请来信赐教。 | |
退回 蒙古高原游牧文化发展趋势的比较研究
(本文英文版在2008世界草地和牧区大会论文集第二卷第881页) |
易 津1
陈继群2
乌仁其木格1 1.内蒙古农业大学;呼和浩特,010019,
E-mail: yijin@163.com 2.曾经草原网站(( www.cyngo.net ); 北京;100053; E-mail: jiqunchen_cn@hotmail.com
目
录
1. 蒙古民族的游牧文化;
2. 蒙古高原游牧文化的发展趋势
3. 蒙古高原生态环境问题;
4. 中国与蒙古的国际合作。
摘要:蒙古民族的游牧文化是一种成功的草地生态畜牧业的管理方式,它也是重要的世界民族文化遗产。几千年来,游牧文化对蒙古高原生态环境的保护起了至关重要作用,但是在现代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关于如何看待游牧文化的意义和作用?如何发展和改造游牧文化?对这些问题在世界上是存在不同意见的,
对待传统游牧文化,蒙古和内蒙古分别采取不完全相同的理念和方式。中国方面基本是根据“游牧文化落后论”的理论来进行内蒙古牧区改造,
他们主要采用定居模式,改变过去传统的游牧.
而蒙古基本是保持传统游牧的模式,
哪种方式是最先进和科学的?是否还有其它的发展模式?研究蒙古游牧文化发展趋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比较蒙古高原不同地区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发展模式和生态和经济效果,这个研究将对保护蒙古高原生态环境和发展蒙古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Comparison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Nomadic Civilizations in Mongolia Plateau
YI
JIN 1 CHEN
JIQUN 2 WURENQIMUGE
1
1.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e University; HUHEHOT CHINA; 010019;
2.Echoing
Steppe Web Set (
www.cyngo.net
); BEI JING; CHINA 100053;
Contents
1. Mongolia race's Nomadic Civilizations
2.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Nomadic Civilizations in Mongolia plateau
3. The problem of
ecosystem environment in Mongolia plateau
4.
Cooperative between China and Mongolia
1蒙古民族的游牧文化 蒙古民族的游牧文化是一种成功的草地生态畜牧业的管理方式,它也是重要的世界民族文化遗产。几千年来,游牧文化对蒙古高原生态环境的保护起了至关重要作用;但是在现代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关于如何看待游牧文化的意义和作用?如何发展和改造游牧文化?对这些问题在世界上是存在不同意见的。
1.2蒙古游牧文化发展趋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千百年以来,北部草原生态与游牧文化和谐共生. 蒙古族的集体游牧的生活方式,它使草原在四季能够得到恢复和休息。这种和谐一直延续到19世纪。 蒙古高原的草原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但是近20年来草原沙漠化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世界的关注。探讨蒙古高原草原沙漠化的原因,比较蒙古高原不同寻找恢复生态环境的对策和技术,已经是十分迫切的任务。 研究蒙古游牧文化发展趋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比较蒙古高原不同地区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发展模式和生态、经济效果,这个研究将对保护蒙古高原生态环境和发展蒙古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哪种方式是最先进和科学的?是否还有其它的发展模式?在中国和蒙古,
开展蒙古高原典型草原荒漠化原因及恢复的对比研究,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
2. 蒙古高原游牧文化的发展趋势 对待传统游牧文化,蒙古和内蒙古分别采取不完全相同的理念和方式,中国方面基本是根据“游牧文化落后论”的理论来进行内蒙古牧区改造, 主要采用定居模式改变过去传统的游牧模式;而蒙古基本是保持传统游牧的模式。
2.1蒙古国的游牧文化 蒙古国境内多山,地形较内蒙古地区复杂,气候也更为寒冷、干旱,但是那里的天然草地保护尚完好,草原植被和草甸植被仍然处于顶极阶段,草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水平。草地的生态型多样性也远远高于内蒙古地区。蒙古基本是保持传统游牧的模式进行畜牧业,这种生产方式对草原和生态环境的压力较低。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2.2内蒙古的游牧文化 近20年来,内蒙古地区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草地生态环境在逐渐恶化,不少地区的草地植被在负向演替,植物群落组成发生了一定变化,优良牧草的生物多样性减少,草地第一性生产力大幅度降低,严重影响了内蒙古地区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国1984年,草原平分给各牧户经营,因此集体游牧生产方式消失了。草原到处是铁丝网围栏; 草原得不到休息,大面积退化。牲畜大部分在棚圈饲养。 2002年以来内蒙古许多实行“围封草原,转移牧民”和“禁止放牧”的政策在内蒙古许多地区被推广。原住民也要被迁移出草原。我们可以看到悲观的前景:原生植物品种大量灭绝,草原生物多样性迅速消失,水资源过度消耗,干旱趋势日益严重。 一位草原生态学家--刘书润说:“内蒙古草原天然生态系统是大自然经过千万年演化形成的,它记载着这里的过去、现在、预示着未来,它是不可改造,不可搬迁,不能进口,用多少钱也买不来的,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游牧是对草原生态环境的最佳适应。因为游牧不会给草原施加太大压力。” 没有游牧的草原是否恢复健康了?一些牧民的草场被开垦成为农田,草皮破坏后,风沙日益严重。
一些河流被拦截成为水库,草原的湿地大量消失,地下水资源短缺,草原变的越来越干旱。一些牧民的草场被矿山侵占了,环境被污染了。厂矿建设不规范,
产生了工业污染。草原得不到休息,大面积退化。我们目睹40年前后草原的变化,以及游牧文化在中国逐渐消亡。
3.蒙古高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关于蒙古高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恶化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草原农业化------草地被开垦成为农田;
2)草原工业化------
产生大量的工业污染;
3)草原城市化-------地下水资源短缺,草原干旱;
4)草原沙漠化-------地球自然环境的变化综合以上原因,结果草原沙漠化迅速发生。
在以上4个方面主要原因是人为造成的为主,自然为辅,从内蒙古的情况可以充分说明这个问题。
3.1,草原农业化------草地被开垦成为农田
内蒙古地区草原在100年以来,尤其是近40年来被大量开垦成为农田,开垦的草原基本成为目前旱地农业的来源,在这些地区由于春季地表裸露,成为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土尘暴)的主要来源。
图1 内蒙古地区有大面积的草原被开垦成为农田
3.2草原工业化------
产生大量的工业污染
目前草原地区不规范盲目发展工业,产生许多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尤其是内蒙古地区,工业造成的环境问题十分严重。
3.2.1工业造成的环境其原因: (1)中国东部和大城市现代化对能源的过度需求,增加了工业发展成本,西部地区内蒙古廉价能源开发成本,刺激了企业家的开发内蒙古地下资源欲望,结果利润来源不支付环境成本。 (2)内蒙古地区的落后现状与内地经济反差,使内蒙古地区政府产生极大的心理反差,导致以生态破坏为代价,获取经济改善。 (3)各级政府存在GTP政绩评估的压力,不顾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政府牧区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4)中国农业税收的取消,使以农牧业税收为主要财政来源的地方政府出现严重困难,迫使地方政府寻求农业以外财政来源。 (5)内蒙古牧区少数民族地区环境和法律意识薄弱,属于普法弱势群体,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牺牲品,大量的政府人员和内地公司非法占有牧民土地,破坏了原生草原植被。 (6)内蒙古地区土地,资源开发等法律不健全,或者有法不依。 3.2.2牧区发展发展工业化理论依据之批判
牧区发展发展工业化理论有许多,主要是工业替代理论,主要观点如下:
(1) 工业发展可以解决就业人口,转移牧区多余劳动力,
认为工业发展可以解决就业人口,转移牧区多余劳动力,减少牧地人口压力。
这是目前许多地区的基本理论,但是牧区不是农业地区,牧区劳动力不是多余,而是不足,工业实际解决的就业人口主要是内地的流入的外来人口和城市待业人员,但是占用和破坏的是牧区牧民的草地。这其实还是变相的侵犯牧民的利益。
(2) 工业发展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可以用于牧区现代化建设和环境治理,
第二种观点认为工业发展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可以用于牧区现代化建设和环境治理,替代农牧业低收如和无收入的局面,这是在国家取消农业税后,许多以牧业税作为主要财政收入的地区普遍存在财政收入短缺的问题,期望以工业的高税收来补救和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这是一种政府危机的转嫁,本来政府应当承担的问题转嫁给地方和牧民。其实牧民牧区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利用,没有给草原牧民带来利益,许多企业破坏后又转移到其他地区。
(3) 工业发展可以带动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三种观点认为工业发展可以带动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经济连动效应;第三产业在牧区包括旅游业,在内蒙古地区旅游业主要的文化基础就是游牧文化,但是农业、工业化的结果其实是以游牧文化产业消亡为代价的,没有游牧文化的发展就没有内蒙古旅游也的前途。
以上是内蒙古大力发展工业的理论基础----工业替代理论,其结果是以牺牲草原生态和消灭原生态游牧文化为代价。我们的观点不是不能够发展工业,而是不能够发展以破坏草原生态环境和游牧文化为代价的工业化模式。. 3.3草原城市化-------地下水资源短缺,草原干旱加剧
目前许多草原地区不现实扩大城市规模,消耗大量土地和水资源,盲目引进人力,搞城镇建设,增加人口,在环境脆弱的草原地区搞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是不利于生态环境平衡发展的。城市垃圾对环境的污染也日益增加。将来会支付更大的成本恢复生态环境。工业化的发展必然带来城市规模化发展,其环境压力不仅仅是城市本身,对城市周围牧区环境的压力更大,其结果是使草原干旱和荒漠化加剧。 3。4草原沙漠化-------植被和生物多样性消失, 草原沙漠化不仅仅是草地土壤性质的变化,还包括地表植被和生物多样性消失,草原沙漠化对草地畜牧业的影响已经显而易见,更重要的对草原文化和外围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大,中国北方沙尘暴的主要原因就是内蒙古地区草原荒漠化的结果。 3.4.1
蒙古高原草地荒漠化发展趋势 近20年来,内蒙古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恶化的双重影响,草地生态环境在逐渐恶化,不少地区的草地植被在负向演替,植物群落组成发生了一定变化,优良牧草的生物多样性减少,草地第一性生产力大幅度降低,目前蒙古高原的草原次生沙漠化和盐碱化越来越严重,内蒙古地区80-90%的草地发生退化,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严重影响了内蒙古地区草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蒙古高原草原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但是近20年来草原沙漠化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世界的关注。其生态价值远远超过其作为畜牧基地的经济价值,,他的生态效应不仅对中国和蒙古,而且对亚洲和世界的都是至关重要的。探讨蒙古高原草原沙漠化的原因,寻找恢复生态环境的对策和技术,已经是十分迫切的任务。
3.4.2内蒙古草原湿地退化形势严峻
草原湿地不仅对草原地区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和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对地球环境系统的生态作用。湿地的功能主要有以下方面: (1)
湿地是空气的净化基地,释放大量氧气,吸收CO2,保证地球气体的平衡。 (2)
湿地是陆地的蓄水池,平原的水塔,河流、湖泊的水源,保证人类、工业等方面的水分需求。 (3)
湿地是环境湿度的调节器,可以缓慢释放水蒸气,保持空气湿度,减少水土流失。 (4)
湿地是野生植物,动物和候鸟的栖息地保持生物多样性。 (5)
湿地是人类和动物食物的生产地。.
长期以来我国对湿地资源进行了持续地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很多地方忽略或不注重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湿地资源得不到正常的休养生息,湿地而积和资源也日益减少。许多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湿地,退化现象十分严重,有的已经完全丧失了湿地应有的功能。
据统计,从50年代至今,洞庭湖、洪湖与江汉湖群垦殖率达50%以上,番阳湖也达2 4%。中国西部地区的湖泊因上游地区截水灌溉,导致湖泊面积萎缩、水质碱化。历史上烟波浩瀚的罗布泊也早已成为了荒漠。荒漠化问题由来已久,前车之鉴举不胜举,我们进入21世纪现代社会,如何不再犯历史性的错误,如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是面临在世界人民面前的大课题。
近年来内蒙古草原地区不顾生态环境限制,盲目发展工业、农业和进行大规模城市现代化建设,造成干旱草原地区水资源过度利用,导致湿地逐渐缩小和消失,荒漠化进程加剧,我们进行草原地区荒漠化情况的调查,寻找解决和减少草原退化提供依据。
3.4.3内蒙古乌珠穆沁草原湿地退化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内蒙古乌珠穆沁草原曾经是蒙古高原最肥美的草地之一,也是目前内蒙古地区仅存的为数不多的具有蒙古游牧畜牧业的地区,草原是蒙古游牧文化的载体,没有草原,游牧文化也会消失,因此该地区的生态建设具有草地生态保护和蒙古游牧文化遗产保护的双重意义;
近年来,鉴于人为和自然因素干扰,乌珠穆沁草原许多湿地盐碱化和荒漠化程度十分严重,2006年6-7月我们对内蒙古东乌旗满都镇阿尔消特湖荒漠化典型例案进行考察和分析,这对减少我国沙尘暴,保护草原湿地具有重要理论研究和实践意义。
仅满都镇两个项目点发生的沙漠化和盐碱化面积已经达到15000亩(1000公顷)左右,部分地区沙化面积每年以10~20%的进度增加。探悉其沙漠化和盐碱化的原因,研究其植被恢复技术,进行草原荒漠化治理和盐碱地改良的工作迫不及待。
关于草原荒漠化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我们认为思想方面产生荒漠化是最主要的原因,其思想根源是忽视或者是无视草原的生态作用,没有建立草原的生态观念,目光短浅,只追求暂时的经济利益。
3.5
草原荒漠化治理观念和技术的比较研究
关于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治理方法的问题国内外学术界是存在不同理念、策略和技术措施的。我们初步认为目前主要有4个方面: (1)以自然力恢复为主,把人与自然对立,排斥人为作用 (2)以人为意愿为主,改造自然,人定胜天的理念 (3)完全以自然为主, (4)以自然为主,人为辅助的理念. 3.5.1以自然力恢复为主,排斥人为作用的理念
这是目前内蒙古许多地方采取的政策,其强调自然力的作用,把人为活动与自然对立,不考虑人和动物在草原生态中的作用,目前采取围封转移和禁牧的方法基本基于这种理念。
3.5.2以人为意愿为主,改造自然,人定胜天的理念
在草原建设方面,一些地方不考虑原生态环境自然选择的结果,不考虑生态平衡,以人类的意愿为主,目前主要表现有:
(1)牧业变为农业化----在干旱和半干旱的草原大面积开垦土地,种植作物、树木和经济作物,进行掠夺经营,结果造成草地水资源匮乏和土壤资源破坏,破坏了原生植被。在内蒙古地区这种情况十分严重。
(2)牧区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草原地区盲目大力发展工业和城市,采取以工业补牧业的经济政策,完全不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和土著居民的利益,结果导致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和草原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3)游牧变定居化---在草原地区进行定居和建设大面积的围栏,照搬农村的方式进行草地和牲畜的双承包,只考虑人居住的舒适,不考虑草原的承受力,更不考虑其他草原生物的生存需求,结果使草原上午多样性消失,使草原退化。
3.5.3完全以自然为主
人类活动完全与自然容为一体,对自然资源适度利用,基本不参与人为干扰,与草原所有生物和平共处,给草原任何生物都留有一席之地。在人类活动与自然发生冲突的时候,主动放弃人类的需求,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很低。
在蒙古国的许多地方保持的游牧文化就是基于这种理念。 3.5.4以自然为主,人为辅助的理念 强调自然选择的主导作用,人类辅助自然恢复的进程,不排斥人类的作用; 利用现代技术降低资源的消耗,提高植被的生态作用和经济价值。
这是我们目前采取的理念,技术方面我们在草原地区不是种植树木和经济作物,而是根据原生态选择的植被特点,引进和选择适宜的植物和技术进行植被恢复,不排斥人类和动物的作用,最终要保持草原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同时也要保护土著居民的经济利益。
4
中国与蒙古的国际合作 4.1中蒙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中国内蒙古地区与蒙古国接壤,共同占据着蒙古高原的主体部分,曾经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主要天然植被同属欧亚草原,草原的基本结构、植物组成和草地利用方式也十分相近和相同。典型草原为这两个地区所共有的草地代表类型之一。 近20年来,内蒙古地区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草地生态环境在逐渐恶化,不少地区的草地植被在负向演替,植物群落组成发生了一定变化,优良牧草的生物多样性减少,草地第一性生产力大幅度降低,严重影响了内蒙古地区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蒙古国境内多山,地形较内蒙古地区复杂,气候也更为寒冷、干旱,但是那里的天然草地保护尚完好,草原植被和草甸植被仍然处于顶极阶段,其草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水平。草地的生态型多样性也远远高于内蒙古地区。在中国和蒙古,
开展蒙古高原典型草原荒漠化原因及恢复的对比研究,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 我们认为在蒙古高原荒漠化治理研究工作中,开展亚洲乃至广泛国家的国际合作,进行联合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我们期望得到国内外广泛的支持和合作。 4.2合作项目主要内容: 为共同保护蒙古高原的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草地牧草种质资源,为中蒙两国牧用土地的植被建设提供互补资源,同时加强两国牧草研究人员的合作关系,内蒙古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与蒙古国畜牧研究所的牧草专家于2004年、2005年、2006年多次互相考察草地资源和生态环境,讨论了近期开展合作研究的有关事宜,并对联合开展草原荒漠化问题达成共识。本项目的主要目的是探讨蒙古高原草原沙漠化的原因,寻找恢复草原生态环境的对策和技术,建立蒙古高原草原保护与游牧文化研究与发展的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初步制定合作项目主要内容如下: (1)
调查、比较和研究蒙古高原不同地区典型草原荒漠化的原因; (2)
调查、比较和研究蒙古高原不同地区典型草原荒漠化恢复对策和效果 (3)
调查、比较和研究蒙古高原不同地区游牧文化发展趋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4)
为中蒙两国专家提供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5)
为世界愿意为蒙古高原草原保护作贡献国家、组织和个人提供机会。 (6)
建立蒙古高原草原保护与游牧文化发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平台; (7)
建立蒙古高原草原保护与游牧文化发展国际合作网站。 (8)
联合出版《蒙古高原游牧文化与草原生态环境绿皮书》。
蒙古高原是亚洲的也是世界的;蒙古的游牧文化是蒙古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几千年的游牧文明不要消失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让我们联合起来,为恢复草原曾经的美丽和辉煌而努力吧,为发扬蒙古游牧文化的文明和生态作用而奋斗吧。 参考文献(略) 本文收录于2008世界草地和牧区大会论文集第二卷第8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