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hoing Steppe   专 家 论 文 

 

 

这里的草原静悄悄 游牧文明过时了吗?(2)

        ----刘书润 

> 蒙古文版(呼伦贝尔日报2004年12月16日)  

 

上接第二部分

18、草原是否要走工业化道路

内蒙古草原蕴藏着大量宝藏,是我国的能源基地,这些矿藏资源应该适当开采,以支援国家建设,但必须考虑草原的脆弱性。破坏后恢复能力很差,有的根本不能恢复,就整个内蒙古来讲,其最大的长远优势是祖国的生态屏障,民族文化的摇篮。而不是矿藏和牛羊肉,有包头的工业,河套、辽河下游的农业就够了,特别是我们的水比黄金贵重。不能为开采煤碳而浪费了比黄金还贵的水。矿开完后,不仅要恢复环境,还要转移外地劳工回内地,草原地区发展工矿业付出的代价,产生的负作用,造成污染的危害程度,治理难度,都比内地大得多。就目前我们的技术水平很难达到有利可图。近来某些草原牧区也提出工业强旗的口号,是因为他们已经把草原畜牧业搞糟,已无多少油水,就把眼光瞄准工矿业,实际上只是单纯输出原料,解决暂时的利益,根本算不上强旗。

 

19、我区的人口压力并不比其他地区轻

目前内蒙石现有人口2300多万,与内地省份相比并不多,但与同样属于干旱区的蒙古国,哈萨克斯坦甚至我国新疆相比就相当多了,比干旱区每平方公里7人的最高限,多出3倍多。假如仅依靠畜牧业,内蒙古最多能容纳七、八十万牧民,蒙古国90100万牧民。现在蒙古国总人口200多万,一半在城内。1947年内蒙古总人口400多万,蒙古族83万。几千年来,蒙古高原人口总是200多万,游牧民族不存在孤儿和养老问题,没有重男轻女现象。一般不会出现人口过剩。人口过剩常与农耕民族相联系。内蒙古汉族2千万,主要来自清末,特别是解放后的大量移民,由于人口过剩并且多为汉族,很自然就从事他们熟悉的农业,占用了大面积最好的草场,造成环境恶化,大批生态难民产生,看来内蒙古的人口压力并不比其他省份轻。就生态难民的潜在数量在全国可能居于首位。人口问题是移民造成的,大批移民还带来对本地文化的侵蚀和氓流文化的产生。蒙古高原古代只从事游牧畜牧业就富富有余,无需外来投资和授助,还有大量能量释放。后来仅靠畜牧业养活不了那么多移民,就出现了农区和农牧交错带,随着人口的增加,农牧交错带北移,而草场的面积越来越小。使本来相当富裕的内蒙古,成为全国的贫困自治区,越来越依靠外援。环境越来越差,特色越来越消失,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移民带来的人口过剩。

近年来,内蒙古加强了小城市和村镇的建设,使人口集中,以缓解草原的压力。但转移的偏偏是不该脱离草原的蒙古族牧民。另外城镇面临很多问题,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我认为草原城镇化的提法值得商榷。

 

20、一个官顶一万只羊吃草

如今草原羊多了耕地多了,房子多了,但增加最多的是官,古代草原几千人养一个官,现在有的一户多养一个官。甚至比解放前的喇嘛都多。减地减畜先减人,减人必须先减官,围封转移,官也应转移。不减官污染环境的企事业就不会下马,不减官挪用公款截留资金的事情就会顺理成章,不减官干部羊、干部地不仅不会减少,还会增加,不减官就必须先养官,其他事业都先靠边站。以草定畜还要以草盯官,确定载畜量的同时,应先确定裁官量。草原上自古就不缺官,蒙古人从小就当羊倌、马倌、牛倌。这里不需要官员外派,官和狼一样,位于食物链金字塔顶端,草原大规模退化,生产力下降,裁畜量减少,裁官量也应相应下调。应再来一次干部还乡还俗,草原负担最重的不是羊多,而是官多,一个官顶一万只羊吃草。

那些走读干部,在苏木工作,家在旗县,旗县任职,家在盟市、盟市的官,家往京城和沿海。希望他们尽快升为联合国的官员,那他们就永远离开地球。都不爱自己的家,还谈得上什么环境意识。

草原蒙古人是最拥戴领袖、崇拜英雄的民族,只是他们不同意实行与内地相同的干部体制,脆弱的草原养不起那么多官和他们的胃口,养不起那么多高级轿车,和他们的家眷,过去草原上的大小官,包括旗长,都骑马下乡,和牧民同住蒙古包。现在草原都被官们的汽车压坏了,饭馆都被吃穷了。

草原牧区一直采用一物多用,一制多行的,符合生态学原则的简约做法,如蒙古刀可用于防身、吃肉、杀羊、修理、装饰。古代分封制不仅是生产生活组织,也是战斗组织。乌兰牧骑除文艺演出外,还是宣传员,服务员,还是经营图书、杂货、医疗、摄影、理发、电器修理及参与各项牧业劳动。如果分工精细,各行其事,就不适于游牧生活。那未我们的干部难道就不能一职多用吗?

不切实际的过多的官员,与内地一致的干部体制,破坏了草原的生态平衡,阻碍了地区的正常发展,必须大量精简。

 

三、多样性是进化发展的背景,稳定的基础

“竞争,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我们不要等待大自然的恩赐,向自然索取才能体现人类之明吗?游牧民族的冲击靠本能,靠强烈的沟通欲望,而以前资本主义的冲击,理论基础是上述的进化论,结果造成污染、资源枯竭、民族文化的单纯化,引起了当代人类的反思,世界是多样的,是丰富多彩的,所谓适与不适,所谓优劣都是相对的,有的是人为强加的。假如自然界只有竞争,或竞争成为长期主导,那就走向单纯化。仅剩下强壮的雄性后代,仅剩下个别的优胜者。如沙漠中只有沙米,岩石上仅生长岩嵩,那还谈得上什么进化,假如人类社会只有一种制度,一种文化,一种思想,一致的行动,还谈得上什么样繁荣进步。只有一个,即使是最好的,其结果也是停滞不前的。前中国女篮由于过分依靠高中锋郑海霞造成滑坡,就是实例。实际上象沙米,岩嵩这些在严酷环境中的优胜者,还有藻菌,地衣做它们的前任,而它们的存在,同样为下阶段的生物群落贡献自身,因此它们不仅是竞争的胜利者,而更是互助的献身者,圣雄甘地说:“世界和自然的法则不是竞争,不是适者生存,而是互助、节俭和艺术性,作为人类,我们伟大之处,与其说是我们能够改造世界,还不如说是我们能够改造自我。”维护生物多样性,才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才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背景。有人提出中国社会的多元一统论,我看一统多元更合适,全国人民和中央保持一致的提法,不如中央和全国人民保持一致更合乎现代社会情理。我国目前的生物课谈化了进化论和达尔文主义的内容,甚至生物系最重要的有关生五哲学的课程,也莫明其妙地取消了。应拿出勇气对待,不应逃避,而我们流行的有关动物的电视片却充满了相互恶杀。

是否可以这样说:世界和自然的法则,不只是竞争,而更多的是互助,维护多样性是进化发展的背景。是稳定的基础。

中国在自然景观、生物类别、民族文化多样性方面可为世界之首。这正是值得我们骄傲庆幸的,国富民强的基础,游牧文明的冲击已经成为历史,但当前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保护了世界上最大的干旱区脆弱带,成为地球上一块绿色净土。游牧文明的生态理念,天人合一,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产生活方式,全面的保护环境的文化内含,正是现代人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可以说没有半点原始落后,而具有十分的先进性,游牧文化无疑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最有创造力的部分,是中华大地对世界的贡献。是深受世界人民尊敬的。而我们目前推行的牧区舍饲禁牧,围封转移,正是改变了游牧文化的载体,用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替代有先进价值的草原游牧畜牧业,实际上是历史的倒退。是对当今世界主流先进文明的背离,是有无意识地为了与全国内地保持一致,片面强调进化论而违背多样性原则,消灭多元文化的错误举措。

 

四、游牧是草原畜牧业的最佳选择

有人讲:“从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式上,便能衡量出这个民族强盛与发展的程度。”那么蒙古族就是真正的生态民族。游牧文明是生态文明。草原畜牧业面对严寒、干旱、多灾、骤变、多变、脆弱低产的生态环境,经营着有感情的牲畜和野生动物。不同于农民耕作有限土地,生产无情感可言的农作物。干旱地区蒸发量大大高于降雨量,物质呈聚集状态,不是多这个,就是少那个。很多地方不适于人畜生存。这里没有百货大楼,都是相距甚远的专卖店,这里没有大汇菜,全是单炒菜,蒙古高原历经冰川、荒漠化,草原为最年轻植被,多样性薄弱。只能干轻活。当克服时空多变的环境和元素不均造成的营养不良,缺素和多素中毒,体弱和娇气的草原只有躲避灾害,利用大空间,进行大规模移动。游牧是草原牧草、人、畜最佳的双向选择。只有游牧才能保障草场较轻的均匀利用和均匀施肥,只有游牧才能保障草场、牲畜和人类的健康。游牧是草原畜牧业最经济最高效的利用方式。

为了不影响牲畜正常采食,草原游牧畜牧业的各个环节,必须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因此就形成了互助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草原游牧畜牧业的特点在于移动,在于集体,在于与大自然的融和。草原游牧畜牧业不仅合理利用和保护了草原,还造就了一个开放进取诚实守信的伟大民族,以及推动世界前进的游牧文明。

八、九十年代照搬内地农村的经验,在草原牧区推行了草畜双承包,认为这样能调动牧民积极性。清朝的旗制缩小了游牧的范围,公社化后活动范围更小了,草场承包到户就完全告别了游牧,这样最好的草场也只能有一个季节好,其它三季都是灾害,定居点附近无草区域越来越大,牲畜走的路程越来越远。不到十年草场院就全退化了,又有人提出舍饲围封转移,把马变成猪,造成人畜缺素症和疫病发生,圈养的山羊光长蹄子不长绒,牛羊肉变味,失去了绿色品牌和优势。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蒙古高原游牧了几千年,创造了震惊世界的游牧文明,即使战乱不断,草原仍一直保持完好,这就证明了游牧的合理性,就是在合作化时期,草原牧民也远比农村好。早在六十年代,乌兰夫就曾点名批评西苏旗定居,指出:“定居人安,游牧畜安” 。定居舍饲,农耕在蒙古高原自古就有,甚至有时比内地发达。由于环境变迁,要么南迁(如殷商),要么毁灭。蒙古人面向草原,选择了游牧,才逐渐壮大,成为改变世界历史的动力。这种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在亚洲中部干旱区的历史上曾演出多次,现在仍在重演。

有人讲草场退化是因为天旱,可是九十年代以来还偏雨,还有人讲牲畜太多了,是的,在短时间牲畜是多了,但近年来又大幅度下降了。在游牧的情况下,不等到草场退化之前,牲畜就提前减少或转移。补饲实际上是人为帮忙,继续不减少牲畜,再给草场施压。要想多养,养好牲畜,必须保持数量的平稳。据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内蒙古范围内就有牲畜7千万头,而且大畜比例高。成吉思汗时代蒙古高原马匹就有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匹。因为保证一名骑兵就必须有510匹马。加上牛羊、野生有蹄类,有可能上亿,不这样就不可能维持大规模持久战争。

六十年代的锡盟种畜场白音希勒分场,每只羊拥有草场14亩,是其他分场单位面积载畜量的一倍。可是草场保持得最好,就因为他们是新划归的纯蒙古族牧民大队,进行传统的游牧。

蒙古族有个流传很久的传说,孩子问妈妈:“我们蒙古人为什么不停地搬迁?”妈妈答到:“我们要是固定一地,大地母亲就会疼痛,我们不停地搬迁,就象血液在流动,大地母亲就感到舒服。你给妈妈上下不停地锤背,妈妈就感到舒服,假如合并成一锤,固定在一处,妈妈会怎样呢?”多么通俗而又深刻的道理,难怪有人讲,草原上第一批真正的生态学专家,就是蒙古族牧民。真值得那些没放过一天羊的所谓草原专家们学习。牧民把水草放在第一位,牲畜第二,为了水草能很快恢复,牲畜能就近吃到新鲜牧草,人宁愿不辞劳苦,不停地搬迁。他们不是盖不起房子,也不是不想过安定的日子,正如四季歌中唱道:“春天到了春天到了,草儿青青发了芽,本想留在春营地,故乡荒芜路途遥远,路途遥远,我们还是走吧!夏天到了,夏天到了,草原百花齐开放,本想留在夏营地,故乡荒芜路途遥远、路途遥远,我们还是走吧!秋天到了……”。还有苍老的大雁教导它的7只小雁,适应自然,面对生活,秋去春回。人雁对话中说的是人向大雁学习顺应环境变化、四季轮回的道理。蒙古族用最少的投资,获得最大的效益。他们不永久占有一寸土地,用辛勤的劳动,用深深的情感换取大自然的恩赐。

 

五、牧民们组织起来,建立草原和游牧文化保护区

现在的草原除大面积农田、人工草地、人工林、道路、城镇、工矿以外,草原上的牧畜,属于国营农牧场,以前的军马场、兵团、现在的开发区、机关、学校、还有医院、监狱、个人、名目繁多的农牧场、旅游点,还有各项干部的私人羊,真正当地蒙古族所有的牧畜的比例越来越少,草场越来越小,围封转移后有的完全脱离了草原。但是我们相信,这只是一次挫折,游牧的车轮将继续在草原上滚动,至少还要滚动若干世纪。只要草原还存在、西北风还在刮、黄羊还在地上跑、鸟儿还在天上飞,河水还在流,就阻挡不住游牧的车轮。可能车轮由木制(铁制)换成轮胎,毡房按上有机玻璃。但是移动,移动还是无法改变的移动。动是草原的本能。在这里固定就意味着失去特色,失去传统、失去自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为了保留游牧的种子,东乌旗牧民自发组织起来,把承包的草场合起来,进行游牧,用事实证明游牧的价值和现实意义,证明游牧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他们是真正的草原生态学家,草原生态系统的调节者,是草原的真正主人。

 

六、如今的草原和游牧文化最缺的是什么?是理解、是爱心

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位四川蒙古族中学生,来到了祖先的地方,西乌旗白彦宣力格,没想到这里如此落后。于是从四川拿来种子,种起了水稻、养起了猪、鸡和鸭子,结果都失败了。文革中一位领导在一次会上大声说:“我们的革命战士流血牺牲,难道是为我们的民族兄弟还住蒙古包吗?还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吗?”于是一声令下给牧民盖好了房子,棚圈、还有菜园,结果没人住。因为面对草原、牧畜和舒适的固定房子,牧民还是选择了前者,后来这位领导语重心长地说:“还得向牧民虚心学习呀!不过设多久他就调走了,新来的领导接着还重复一遍。我们的一些政府官员,包括久离草原的蒙古族干部,也认为游牧是原始落后的,已失去现实意义。人类社会由游牧到定居,到农耕,再走向商业化,工业化,城市化,这是天经地义的必由之路,草原也不能例外。这成为大多数人的认识,就不得不从我们的宣传教育上找原因,我们的教科书是以中原农耕文化为中心,来评价历史事件,一些革命伟人,包括马克思、孙中山、鲁迅等,对游牧民族都存在偏见。身在内蒙古自治区,了解蒙古史的只是少数研究人员和爱好者。民族特色,越来越谈化。一统论,只有单一性才能保持稳定的错误思想,还有很大市场。多数人对传统游牧文化不了解,存在偏见,这是内蒙古草原面临的最大问题。如今草原最需要什么?是大量投资吗?是大开发吗?不是!是让这些钱化得是地方,不要再起反作用。如今草原最需要的是理解、是爱心。

七、未来的草原

最具进攻性的球队,也不是全由前锋组成。最精彩的电视剧,也不能只有一个成功的角色。未来的世界无限美好,美好常多种多样,美好常带来丰富多彩。美好的道路千条万条。某发达国家要给蒙古国重建一个现代化的乌兰巴托,蒙古人说:“难道我们现在的乌兰巴托就不现代化吗?它没有摩天大楼,但是早晨一开门,一只大狼蹲在门前,大街上跑着梅花鹿,城里有蒙古包、天然草原和原始森林,这不是现代化吗?”难道只有坐摩的才富有,骑着马在草原上唱着牧歌就一定穷吗?都说蒙古国穷,工资很低,但他们不愁吃,不愁喝,不愁医疗、不愁上大学。他们没有多少钱,但对钱可望的程度远低于我们的有钱人。他们的环境比我们好得多,但对环境的担心却超过我们,他们穷什么都要进口,但是有一样不需要进口,也不可能进口,那就是美好的生态环境,天然的大草原。他们穷,蒙古包里没几件东西,曾当过副总理的还得去放羊,但普通牧民能说一、两门外语,他们出国机会比我们多,拿学位要去国外,对外交流是那样频繁,但并未失去本民族文化。其实善于交流本身就是游牧文明的特点。没有人会担心出现蒙古难民,他们离不开草原,因为草原会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和空间,我们和蒙古国同在一个草原,同是一个民族,只是近年在对待草原和民族文化方面有了分歧。实际上就保护草原和游牧文化来说,我们比蒙古国更有条件。我们的草原可以不生产一粒粮食,可以不开采一吨煤,可以不施加一点强压,因为我们有强大的祖国后盾。这本来就不应该成为我们漫待游牧文化的原因。

要把草原建成北京的菜园子、肉铺子吗?不!未来的草原游牧的车轮将继续不停地转动,将演出更加灿烂的历史剧,这里的环境将更加天然美好,游牧文化将继续挖掘,继承和发扬,马背民族的冲击力会有所减弱,但开放进取、宽容、和谐,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文化内涵,正是现代人类所追求的精神财富。这里将成为圣地,常住人们将只有当地的蒙古族牧民,牧畜和大量野生动物。蒙古包里会有更多的文学家、艺术家因为在这里能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未来的蒙古包会更加舒适、更富传统,下面有轱辘,上面有翅膀,哈佛、剑桥、北大、清华将在草原设立夏季分校,将建成规模不大但独具特色的草原之都。联合国有可能搬到草原。那时世界将走向永久和平,这和平不仅限于人类。地球将成为人类、各种生物与环境和谐的大家庭。

(全文完)

 本文有刘书润教授授权,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曾经草原》网站管理员


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