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专家讲座

讲座(之三)

内蒙古生态与游牧文化展

内蒙古草原荒漠化的定量分析
以阴山北麓小区为例
达林太(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

在面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二十一世纪,北方的草原带对于保障我国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内蒙古的草原位于温带东亚季风区,冬春来自西伯利亚的西北风和夏秋来自太平洋的东南风。都和草原带垂直相交。草原上的多年生禾草和小半灌水混生,构成地上郁闭的草层和地下庞大的根系。具有很强的防风固沙作用。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区的草原面积逐年减少,河道水道干涸,湿地萎缩消失,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植被变劣,灌木死亡。出现了类似沙漠化的景观,鼠虫灾害频繁出现,沙尘暴肆虐。对国家的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研究内蒙古草原带和农牧交错带这两个生态空间的荒漠化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只有搞清内蒙古草原荒漠化的问题,即有哪些因素直接造成的,国家才能制定宏观战略,政府才能及时调整因战略失误造成的进一步退化和沙化,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如果不依靠土地养活农牧民,而是依靠国家来养活农牧民,那是不会长久的,也是不现实的,也是不会实现生态系统长期稳定(胡春元 2002)因此内蒙古草原荒漠化的定量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历史命题。

  一、建模思想

  荒漠化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下,由于人为的过度活动所造成的土地退化的统称。对于内蒙古草原是如何退化的有很多种说法,有超载过牧说:认为牧民为了追求近期的利益,盲目扩大牲畜的饲养数量,草牧场长期超载过牧,致使草原退化和沙化。也有学者认为开垦草原造成了草原退化和沙化(建国后对内蒙古草原进行了六次开垦,这六次开垦在下面我将详细的叙述)开垦直接造成了草原面积的减少,特别是优良草原面积的减少。盲目的开垦,然后是弃耕撂荒,引起了土地和周边的草原沙化,退化。也有政策体制等制度因素说:现行的体制即基层政府庞大的行政事业队伍是迫使牧民多养畜超载过牧的主要原因。这些“不拉马的士兵”(摘自经济观察报)使牧民在有限资源上需多养很多牲畜去养活他们。也有樵采说:认为贫困牧民为了解决烧柴等能源问题,盲目地砍伐灌木用作燃料,造成草牧场退化,沙化。也有搂发菜说:认为大量的外省农民进入草原搂发菜,是造成草原退化沙化的原因。也有气候因素说:认为全球的气候变暖,和“厄尔尼诺”现象造成草原退化,沙化的主要原因。也有放牧制度不合理说:由游牧 变为定居放牧制度变革这是造成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也有草原开矿说等等。
 
围绕以上的说法,出现了多种治理方案,持超载过牧引起草原退化,沙化说的学者,他们提出了“引种入牧”,以其在草原上种草来缓解草畜矛盾。以休牧和禁牧来遏制草原的退化,沙化。以舍饲圈养来完成草原畜牧业的集约化。用“围封转移”的形成将牧民转移出去。持开垦草原造成草原退化和沙化说的学者,提出用系统论的原理,在草原生态系统外建立一个大的能量基地,在农牧交错带重建自然覆被的基础上发展草业。通过对草原系统能量的输入,使其这一受损的生态系统得以修复。以农牧交错带的草产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如舍饲圈养畜牧业、饲草料加工业、草原运输业。达到农牧交错带优先发展,逐步使其形成一个产业带,为牧区的人口转移和小城镇的建立作准备。持政策体制制度因素引发草原退化,沙化说的学者,提出通过战略指导思想的调整,使这一系统的流程网络达到科学的优化。通过人为的干扰使草原生态系统表现出严整的有序性。以其来恢复生态。如合并现有的牧业旗,使之成为大规模的集约化城镇。撤消苏木(乡)政府。使其变为上级政府的派出机构。精兵简政,达到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引导产业转移,人口聚集。使牧民在减负的基础减掉相应超载的牲畜。以此来恢复生态。通过建立牧民合作经济,来降低政府的管理成本,提高牧民的抵御市场的风险能力,提高牲畜的个体效益。来减少牲畜数量。也有学者参照西方经济学产权理论,通过草牧场产权制度的创新(延长使用权,巩固使用权,使用权可以看作商品,进行流转。通过流转来达到畜牧业的产业化)达到牧民增收,恢复生态。
  持放牧制度不合理引发的草牧场退化和沙化说的学者,通过研究历史上游牧民族利用保护草原的游牧生产方式。提出应该传承这一人类合理利用草原的游牧文明。通过恢复游牧、划区轮牧、在草场比较少的地方进行联户划区轮牧、合理调整草牧场上的载畜量。来遏制草牧场面的进一步退化和沙化。使与草原环境同步进化的草原自然畜种不致于由于草牧场的退化而绝种,悠久独特的民族文化,不致于随着荒漠化的蔓延,草原的消失,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趋于消亡。
  持气候因素说的学者,提出向“空中要水”通过人工增雨的形式。来增加降水,恢复地表植被,以此来恢复生态。

  也有一些社会学家,提出畜牧业产业化低,应该发展大中城市和建立小城镇,使牧民转移出去。也有一些学者,提出畜牧业是原始的,落后的,淘汰畜牧业,把牧民象林业工人那样养起来,用围封的办法来恢复生态等等。
   以上对草牧场退化,沙化的各派学说和相应的治理方案。各有千秋,有相互包融的地方,有相互排他地方,如何将其科学的整合这就是我的建模思想。

  二、阴山北麓小区荒漠化的定量分析

  笔者通过在草原上多年的生产实践,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人类草地资源利用这一独特土地利用方式入手。研究了建国五十年来内蒙古草地资源衰退的演变过程以及整个衰退过程中,人类所对应的生产方式、理论指导方式、政府的战略思想,这一社会经济行为。和相对应这一地区人口结构变化,自然因素变化等。发现内蒙古草原荒漠化的过程也是对草原超强度开发利用过程。这一超强度开发诱使草地生态恶化。表现出生态的脆弱性又反馈折射回来。形成一种恶性的连锁反应,最后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建国五十年来内蒙古草原荒漠化(这里主要指砂质荒漠化)的过程,也是错误的理论导向所引导的政府行为的失误所造成开发草地资源失败的过程。笔者根据内蒙古草原区域特征、社会经济特征、自然环境特征将其划分为七个小区。在阴山北麓这个小区用了整整五年的时间,从对该地区不同时段所对应的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草地资源衰退程度的研究,对造成该小区荒漠化的六十多个可变因子进行筛选组合。完成了这一小区荒漠化的定性过程,如何找出荒漠化的内在规律,即这些因子在相互演替过程中的函数表达式,这就是我以下完成的定量过程。


  以上为对荒漠化影响的各变量通径模型因果关系示意图
  根据对荒漠成因的定性,设置通径模型。通过模型对其各变量数据的要求,设计家计调查问卷。结合统计资料和各旗技术部门详查数据,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在阴山北麓依家计调查的形式,收集样本500份,建立通径模型。并结合建立子 模型(如资源普查多维球面模型等系列子模型)。用现代统计手段,确定了各变量对结果变量的影响得出如下近似结果。(通径模型的结构方程略各子模型的函数表达式略,计算推导过程略,样本资料略)。

影响草原荒漠化各因子量化比重:

农业生产方式48 超载过牧33 放牧制度不合理8 体制和其它因素11 全部100
开垦草原 开发水资源 牧民 饲料基地农民 其它 游牧变为定居 不合理的围栏 吃税费人员超编 物理化学因素  
26 22 1 19 13 6 2 8 3 100%

    三、阴山北麓小区量化结果分析
    31 阴山北麓小区的区化特征
   阴山北麓这一小区以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乌拉特中旗、包头市的达茂旗、乌盟的四子王旗、锡盟的西苏旗组成。这一小区西与乌拉特荒漠相连,北与蒙古国接壤,东与浑善达克沙地相连,南部与阴山北麓的伏沙带相接。草地类型由北向南,草原化荒漠,荒漠草原,部分典型草地。其中草原化荒漠占据
36%,荒漠60%,隐约分布沿河两岸典型草地约4%。这个小区只包括建国以来的区划四旗的牧区部分,不包括农区。
  32自然资源状况
  这一小区为阴山丘陵荒漠草原区。海拔高度约在1000米以上。土壤主要是砂质土壤,部分有棕钙土、灰褐土、土壤有机质较低,大多小于1%,全NP较低。年降水在80——280毫米之间。由北向南递增,降水不稳定,年际变化较大,降雨多集中秋季。历年平均气温为34C。蒸发量为27522毫米,历年平均大风天数为72天,风力强劲,主风为西北风。干旱、冰雹、寒流、沙尘暴为主要灾害性气候。
  植被主要以荒漠植物成分为主,有小针茅、红砂、珍珠、锦鸡儿灌丛等,植被生理性缺水严重,受降水影响,植被生长情况年际间变化较大。一旦破坏难以恢复。这一地区为生态环境脆弱带。属于由草原向荒漠过渡性特点,脆弱性特征。
 
33 社会经济状况
  这一小区草场总面积为
134687万亩。其中退化草场约占71%,牧区的牧业人口为59995人,饲料地人工草场配套小草库伦开垦撂荒地约为270万亩。占草场面积的204%。饲料基地农民19876人,占牧区牧业人口的3312%。

  四、量化各因子分析

  41草原开垦对荒漠化的影响
  建国后在这一小区的草原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开垦。
58年-62年提出了“以粮为纲”在牧区开垦草原,大办农业与副食品基地。66年-76年提出所谓“牧民不吃亏心粮”,盲目开垦草原。包产到户为了提高牲畜数量,解决饲草料来源,86年-92 年进行第三次大面积开垦。92年以后又倡导“五配套小草库伦”,几乎50%的牧户都在自家的草场上进行不同规模的开垦。近几年为了搞澳式和欧式模式种植人工草场又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开垦。
  以上建国以来五次开垦草原浪潮,使草原生态系统遭受了致命的创伤。大跌进、文革两次开垦。除了给草原的生态带来危害外,还带来沉重的人口负担。草原上饲草料基地的农民大都是这个时期进来的。今天我们走进草原,随处可见这样的村落,他们已经繁衍定居好几代了。他们在自己定居的村落周边种植、养畜,在很狭窄的草场放牧很多的牲畜。他们每年都在不知不觉进行着弃耕撂荒后又向外蚕食草场。由于他们的开荒种地,在定居点周围超载过牧。在这些村落的周围很早就形成沙丘。每年春季大风期间,飞沙走石,殃及下游。这些饲草料基地的农民随着人口的繁衍增长。不断的对草地资源进行超强度掠夺,致使草地资源由优变劣,从退化到局部衰竭进行逆行演替。包产到户几年间,随着草地退化由这些村落向周边地区辐射,再加上牲畜数量增加,草畜矛盾又一次加剧。政府不得不进行第三次饲草料基地开发加剧草原开垦。这次开垦虽然没有前两次规模之巨。但这次是人们利用现代化的农机具,在所谓的寻求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约束下收益极大值的资源利用规模的理论指导下的人工草业发展。这次的饲草料基地的开发已进入草原深处,土层较厚的荒漠地带内陆河流两岸的湿地,植被很好,过去利用强度很轻的原生草地。这次开垦草原虽然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饲草料,但却遗患无穷。草原上一些干旱荒漠带的内陆河流和小型湖泊就在这个时期枯竭的,这些河流两岸生长的灌木、半灌木、芦苇、岌岌草开始成片死亡,以河水为生机的草原生态系统陷入了崩溃的境地。九二年以后开始在草原上推广五配合小草库
伦,这种小草库伦虽然没有饲草料基地的开发对生态危害严重。但它普及率极高,几乎50%的牧户都搞这种小草库伦。这次政府倡导和扶持下的小型饲草料基地的开发几乎全部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没有防护林体系,牧民缺乏种植经验。每年的种植又是牧业一年最忙的季节,剪毛和抓绒的时候。也正是这种遍地开花式的小面积草原开垦,使北方这一绿色生态屏障破坏得千疮百孔了。九三年春季出现了上一个世纪首次特大沙尘暴。这次沙尘暴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但人们并未就此警醒。我们开始参考国外的经验槁人工草场的种植,人工草场尽管能提高牧草的产量,但它需要水资源配套,要在相当好的原生植被破坏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植被。还要后期人力、物力的投入。这对集约化程度低的牧户来说,很难进行后期管理,一但超过牧草的盛草期,草场的退化和沙化成为必然趋势。
  以上是建国后五次开垦草原的回顾,这五次开垦还不包括近期的生态移民工程进行建国以来的最大一次开垦。
  下表是阴山北麓小区建国以来农业,林业开垦草原、沙化弃耕撂荒(2001)调查数据表

农业用地

林业用地

沙化撂荒

总面积

饲料地

人工草场

配套小草库伦

种树

种植灌木

32万亩

21万亩

105万亩

3万亩

70万亩

1335万亩

270万亩

  以上数据根据历年来苏木上报的数据和实地调研得来的,开垦使这一小区的两个苏木的草原面积消失了。
  开垦的土地为风蚀和水蚀搬运和堆积制造了条件,每年冬春开垦过的土地在蒙古高压的吹蚀下,土层每年都在减少57厘米,土壤中的腐植质和细粒被吹依掉,形成沙漠化土壤。大风产生的风沙流为土地的沙化提供强劲的动力。再加上成片的饲料基地与配套小草库和沙化撂荒的土地将这一小区的草原分割为星罗棋布的网状结构。大风挟带着从裸露土地上吹扬起的沙上形成强沙尘,不断的移动,颗粒较细的微粒卷入空中,对外地的环境形成了恶劣的影响。较粗的沙粒在荒漠带灌木的拦截下以灌木为支点形成大小均匀新月形沙丘,直到将灌木埋掉,埋掉的灌木因缺氧窒息死亡。这些沙丘又在大风的作用下不断向前移动,遇到房舍和村落将形成大的沙丘,埋吞没房屋和棚圈。草场上的沙丘遇上暴雨,洪水冲进草场,使矮小荒漠植被沙土淤埋死亡。同时开垦草原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会造成水资源大量的耗竭,同时裸露和沙质地表又使这一地区水分蒸腾加大、热气上升、 降雨量减少,进一步加剧旱情和草场退化。下表为九九年4月-5月份大风过后,我们对四个旗内比较均衡分布的100个牧产草场上形成的新月形沙丘调查统计。
  下表为未开垦草地和开垦草地和干涸沙河床硬度对比(样本来源于50户饲料的农户的土地和 50户牧户的草地及部分干涸沙质河床)

风速

10/

15米秒

20米秒

样地为10mX10m

沙丘

03m3

08m3

21m3

 

如果将沙平铺

 

27cm

45cm

 

  开垦的地面成为沙尘暴的沙源地,开垦后是开垦前风蚀量的2357
  通过计算得出开垦对荒漠化的影响比重占
26%。
  
42 开发水资源对荒漠化的影响
  阴山北麓小区的水资源利用除农业用水外还有工业用水。工业用水大都集中在农牧交错带,这里的水资源开发指牧区的农业用水。
  阴山北麓这一小区拥有的水量约为1平方公里123万吨,是全区平均值的 13%,其中81%属于地下水、地表水为 19%,现已开采量达到85%(数据来源于牧区水科所和各旗的水文资料)地表水多次利用转换,开发成本逐年递增。饲草料基地的吊泵现象经常发生,因此,年年打井,逐年加大深度。
  建国后在这一小区进行农业生产和发展灌溉草业,受蒸发量和深层渗漏影响。植物性生产力是以植物群体茎叶为衡量标准的,通过对植物水分的敏感期、关键灌水期、缺水损失函数、亏水敏感指数的理论研究,以及针对不同地表植被,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对降水、地表水、灌溉、潜水蒸发,土壤水运动的变化野外试验数据,地下水位变化及各种量相互转化进行模拟分析得出结论:在这个地区搞灌溉农业,土地在刚开垦的一二年尚可种植。受风蚀影响,两年以后土壤的结构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NP严重亏损,土壤开始沙化。
  下表为这一小区各类作物灌溉平均耗水量

小麦

玉米

青贮

人工草地

500m3 /

1200m3 /

870m3 /

1100m3 /

  下表是对阴山北麓小区均匀分布1000户牧户的筒井在各个时期水位变化的平均值

年代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筒井深度

237m

258m

397m

54m

533m

  从上表看出阴山北麓这一小区70年代以后地表浅层水的水位在下降。

    阴山北麓的吉日嘎朗图河、开林河、艾不盖河、塔布河流域100户饲草料基地水利状况调查表:

年代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01

地表径流

全年

全年

季节

断流

干涸

 

机井

筑坝拉河

大口井

30m

60m

90m

117m

  这几条内陆河流80年代就变为季节性河流,2000全部干涸。饲草料基地的机井位逐年下降。
  下面为阴山北麓小区四个旗不同年代天然草场的产草量平均值

年代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01

干草斤/

46.62

40

30.51

33.76

30.02

29.20

  从70年代开始,这一地区的草地生产能力在下降户牧场的退化与地表水位下降同步进行。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依赖地表浅层水存活的灌木半灌木随之成片死亡。
  草地植被变化以渐进式地带式推进,荒漠草原向典型草原推进,草原化荒漠向荒漠草原推进。通过大量论证,阴山北麓属于干旱缺水区。对这一地区的水资源开发没有进行科学的论证,没有考虑长远的后果。盲目的大规模打井开发地下水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是饮鸠止渴。后果只能是草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生存条件进一步恶劣。
  通过以上的数据结合各旗水文地质资料分析得出,在阴山北麓水资源开发对该地区的荒漠化影响因素为22%。
  
43 超载过牧对荒模化的影响
  通过对阴山北麓小区四旗各年度统计资料结合牧业苏木各嘎查每年两次的清点牲畜数和实地划区抽样调查。下表为阴山北麓四旗200012月末社会各成员饲养的牲畜数和所对应草地资源状况。:

社会成员

牧民

饲草料地基地农民

其他社会成员

人数

40119

19876

 

牲畜头数

4668936

1289460

367800

对应草地资源 万亩

13198.7

72

0

载畜量  /

28.26

0.558

-------

对上表的几点说明
  从上表可以看出阴山北麓小区超载过牧主要是饲草料基地的农民和社会其他各成员,通过代入模型得出以上的超载对荒漠化因素的影响33%。
   44 放牧制度不合理对荒漠化的影响 合理放牧制度
  (1)牲畜每天可以在相当长时间未放过牧的牧场上获得新鲜饲料。
  (2)游牧可以使牲畜减少寄生虫病和其他传染病。
  (3)畜类可以在整个草场均匀分散,减轻粪便对草料的污染,同时对草原有施肥作用。
  (4)有利于牲畜均匀采食,植被得以均匀利用,防止过牧造成草牧场的退化。
  通过研究这一小区定居前后,自然状况、人口和牲畜的数量,以及定居前后放牧方式的改变对其草地资源的影响。在阴山北麓小区接其均匀分布原则,对
300 户牧户进行家计调查。发放了近千份问卷调查。以定居后为了生活方便以水井确定居住点的现状为切入点。通过对不同草地类型的理论饮水半径的计算。(理论饮水半径R与草原单位面积的载畜量的导数三分之一方成正比)发现定居点所有的牧户由于设计饮水半径不合理造成了牲畜饮水采食往返距离增大,饮水点、居民点,与草牧场的四界不是科学的合理配置是造成草牧场退化的技术因素。
    下表为牧户家计调查的汇总表

草地类型

饮水半径

 

居民点与井距

 

行走距离

 

 

理论饮水半径R

实际饮水半径R1

理论井距

实际井距

理论行走距离L

实际行走距离L1

典型草地

120km

051km

随机

0023km

487R

730R

荒漠草地

278km

078km

随机

0024km

487R

730R

草原化荒漠

310km

169km

随机

0031km

487R

730R

  饮水半径与供水点与畜群的距离在一定条件下有一个经济范围(不是饮水点越远越好,也不是越近越好)。但定居的居民点又是供水点打破了原有的经济放牧制度。放牧方式改变,使畜群行走距离增加,造成定居点牧道众多,重迭利用,居民点周围的草地往复践踏退化。并且这种退化呈一定的梯度向周边地区辐射(理想的放牧是游牧,定居行走的距离是游牧行走的两倍)。这就造成了草牧场的退化和沙化。
  不合理的围栏对荒漠化的影响
  不合理的围栏造成退化,通过对四个旗对三十户牧户的调查,实地测围栏内外生物量,对比围栏前后的生物量。土壤结构
NP元素的流失变化。并结合实地观察。
  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牧户将自己的大部分草场围起来,平时在围栏外过度的使用自己的草场和蚕食别人的草场,围栏外的草场因过度的超载使用先退化了。每年在春乏时候,又将牲畜放进围栏内,结果围栏的草场也退化,沙化。
  将牧道,小屏障(隐域性生境)和道路围起来,致使人畜绕着围栏行走,在围栏外出现地表结构溃疡,这种溃疡又向周边扩散。
  所以不合理的围栏也是造成草场退化沙化的一个因素。
  45 体制因素对荒漠化的影响
  下表为乌拉特中旗桑根达来苏木社会成员人数、资源状况、资源配置、财务收支的个案分析:

 

牧民

饲料地农民

苏木(乡)吃税费人员

人数

778

310

79

草场面积202万亩可利用草场196万亩

192万亩

4万亩

苏木干部27人,苏木职工6人,学校教师24人,卫生院6人,综合服务站8人,派出所8人,嘎查干部12人,全年税收65万,费收30万,工资和行政办公费用、招待费等约100万,财政赤字约5

6月末牲畜头数其中2万属子畜

7

1

载畜量(适宜载畜量为69/羊)

2742/

4/

超载量(只)

41765

9412

  对上表的几点说明:
  (1)牧民饲养的牲畜头数中约2万头只属非牧民饲养。
  (2)这个苏木的派出所属边防派出所工资由边防支队发放,办公费用需苏木补贴。
  (3)牲畜头数是6月份数据,12月末估计出栏约2万头只。
  上面的个案在阴山北麓小区的牧业苏木中具有普遍性。整个苏木的牲畜必须饲养到一定的数量,苏木政府才能正常运转。正是这种庞大的机构迫使牧民许可非牧民饲养牲畜(现在比九十年代吃税费人员增加了一倍多)。所以税费人员超编也是造成荒漠化的一个主要因素。通过计算得出:这一因素对荒漠化的影响比重为8%。
  物理化学因素对荒漠化的影响

  阴山北麓物理和化学因素主要是修路、开矿、选矿、烯土焙烧产生废物、废气对草牧场退化的影响。这里就不在一一分析了(详细数据略)。通过计算这一影响约为3%。
  阴山北麓这一小区54年以后相继建立8个气象站,通过对近五十年的气象资料分析,气候的变化呈波状温暖方向发展。五十年来温度将升高16度,降水以五年一个时段比较,近五年这个时段,比五十年代增加 20多毫米。年际间变幅略有变化。气候因素对阴山北麓植被可能有影响。但这个影响可能放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段才可能看出来,单从五十年的气象资料中看不出其作为主导因子的引起草地迅速退化的原因。
  搂发菜、樵采、挖药材。因为没有详细的数据,没法定性。在阴山北麓这个小区尚不能作为劣变的主导因子,故可忽略。野生动物由于人为因素,已经减少甚至消失,故这也可忽略不计。
  以上阴山北麓小区荒漠化定量分析是从微观的,技术层面研究得出的,但是它们之间的各因子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各因子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研究这个小区荒漠化的成因,必须注重它们之间的这种相关关系。下面是从造成这一小区的制度因素去分析其劣变的制度原因。

  五、阴山北麓小区荒漠化制度因素分析

  草原退化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人为因素,而不是自然因素。偏重草原的经济利用,忽视草原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是造成草原退化的认识论根源。长期以来,人们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或者为了提供更多的饲草料,盲目的开垦草原,种草种粮,然后是弃耕撂荒,引起土地及周边草场沙化、退化,因此滥垦乱种,是造成草原退化的一个重要的人为因素。但垦殖草原主要是引起草原面积的减少,特别是优良草场面积的减少,同时造成了周边地区草原退化和沙化,并不一定造成普遍的草原退化。而这些年,在植被稀疏的干旱区,在人未开垦过的草原深处,也大面积地沙化、退化了。所以,应从更广阔的 视角,考察草原退化的原因。
  造成草原退化的直接和主要原因,是定居后牲畜头数的盲目增长,草原超载过牧。牲畜的数量远远超过草原承载能力,牲畜的任意啃食、践踏和蹄创严重损毁了草原植被,牧民把这种过度放牧对草原的破坏称为“蹄灾”。超载过牧造成草原退化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许多国家都有过这方面深刻的教训。1936年美国森林局对美国西部草原问题作了广泛的概括,确定了下列事实:过度放牧已毁坏了草原牧草资源的一半以上,当时全部草原的四分之三还在继续退化。“五十多年中过高的牲畜头数,在公有土地上无限制的放牧,缺乏知识,或对土地不照管,是破坏草原的主要原因。”美国草原退化的这种情况直到上世纪30年代保护运动的发展,才开始扭转。
  我国牧区牲畜头数盲目增长背后的经济原因,是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形成的压力和新时代牧民对改善生活的渴求。但是,人口压力和追求富裕并不一定要采取让牲畜头数恶性膨胀和破坏草场资源这样一种生产方式,因此有必要探究其深层次的制度原因。
  在导致草原退化方面,有两项制度值得重视,一是草原产权制度,一是畜牧业税收制度。实施草场使用权承包经营以后,由于事实上大部分草场并未分户使用,有的是在组(浩特)内使用,还有的是公共草地,仍然存在产权不清,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吃草场大锅饭,加之承包期短,牧民缺乏保护草原的责任心和建设草原的自信心。从目前内蒙古草场使用权承包情况看,落实到户、“四至”界线基本是清楚的,也有约30--40%面积的草场是围起来了。但大部分草场的围栏方式并不表明草场使用权明确,也并不一定有利于草场保护。一些贫困牧民,由于缺少资金,无力建立围栏,或者只围了一小部分。而一些牧业大户则把自己一部分好的草场围了起来,予以保护,并凭借经济实力,扩大畜群,把牲畜赶到邻近无围栏的草场放牧。围栏外的草场因过度放牧而加速退化。草原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围栏外草场大面积破坏了,相邻的围栏内草场也必然受到影响,其沙化、退化只是时间迟早而已。可以说,草场产权不清是草原退化的基础性制度因素。
  按牲畜头数缴纳各种税费的税收制度及相关政策,构成了牧民盲目发展牲畜数量的强大推动力。因为此时牧民多养牲畜就具有了合法性。多养畜,多交税,多贡献,自然就成了先进牧户。有人认为,“按牲畜头数征税可以抑制牲畜头数增加。” 这是一种误解。从表面上看,多养牲畜要多交税,似乎牧民会控制头数发展。但实际上,税收只是牧民剩余劳动创造价值的一小部分,牧民在交税的同时,却得 到了多养牲畜的大部分利益。例如出售一只3岁绵羊,卖300元,三年间交税费约30元,牧工费约30元,在天然放牧条件下,这就是主要成本,因此牧民在交纳税费以后的收益是相当可观的。低成本、高回报,正迎合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人的经营目标。
  在按牲畜头数征税的情况下,不仅草场承包户超载的牲畜合法化了,而且一些非草场承包户的“黑牲畜”也得到基层政府苏木(乡)的默许和保护,只是对它们照章纳税。在内蒙古牧区,这类牲畜的主人,多数是饲草料基地的农民,他们有牧业户口,但无承包草场,他们的牲畜也赶到无围栏草场放牧;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非本地居民,包括挣工资的干部,受雇的“羊倌”,下岗工人,有牲畜的企事业单位;还有一部分是无牧业户口的原当地手工业者,如毡匠、铁匠、打井队员等。这类“黑牲畜”的数量约占牧区牲畜总数的
30%,显然草场的负担变得十分严峻。
  在头数征税方式的情况下,实行的是财政包干、分灶吃饭的体制,财政收入分成,例如在一些旗县,超包干任务的收入,40%归旗县财政,60%归苏木。而且苏木乡在某些税目(如皮张税)上,还有一定的机动权,它们在应上交部分之外,还按头数多收一部分,交不了现金的牧户,可以用牲畜代交。这些具有灵活性的按头数征收的税费,都在实际上鼓励了牲畜头数的膨胀和草场负担的加重。可以说,按牲畜头数征收税费,是现阶段草原退化的直接的首要的制度因素。
  我国的《草原法》以及一些相关法规,对保护草原、实施草畜平衡、控制牲畜头数等,是有规定的。但在一个时期,这些本应具有刚性的法规,却由于规定过于宽松,或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或缺乏有效的实施机制及驱动力,并没有构成保护草原的硬约束。再加上对牧区工作和干部业绩的考核,实际上存在“以牲畜头数论英雄”的倾向,盲目增长牲畜数量就愈加受到鼓励。
  按牲畜头数征收税费的制度加剧草原退化的机理和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其作用有的是直接的显见的,有的则是间接的隐蔽的。如果给定一个简约的形式,则表现为:按牲畜头数征收税费—牧民盲目增加牲畜数量—草场超载过牧—草原沙化、退化。但实际上,税费制度是与一系列其他草原管理制度及相关政策共同发生作用,形成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网”,这种网络传导机制最终造成草原退化。概括地说,这种网络关系主要表现为:在草场使用权界定不清的基础上,在保护草原法规软约束的默许和考核制度的鼓励卞,按牲畜头数征收税费形成一种强激励,它适应了牧区人口剧增的需要,迎合了牧区干部增收和牧民尽快脱贫致富的心理,于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草原生态功能的短期行为便一发不可收拾,盲目增长牲畜头数,超载过牧,同时,为了“增草增富”而盲目开垦草原,开发水资源,种草种料,这些都使草原沙化、退化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牲畜头数征税方式所激发的牲畜数量猛增,以及由此引起的草原生态破坏,能否通过其他方式加以解决呢。近些年来,人们一直在回避“以牲畜头数征税”这一话题,而是企图单纯通过一些草原建设工程来实现“双增双提”(增草增畜,提高质量、提高效益),挽救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但实施的效果却没有缓解草原生态恶化和畜牧业衰退。因为这些工程在理论上是可行的,而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许多问题,在没有制度和政策创新的情况下,仅靠工程技术措施,草原生态问题是很难解决的,有时甚至会加速草场的退化。
  为了解决按牲畜头数征税方式对草原畜牧业发展的不利影响,就必须改革牧业税制。目前一些地区正在进行的税费改革试点,已在减轻牧民负担、精减基屋政府机构和人员等方面见到成效。但现有的牧业税费改革方案,一般都是从减少税费项目、降低税率吸率烤虑,因而很难消除头数征税方式对草原畜牧业的多种负面影响,尤其是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如何改革草原畜牧业税费的征收方式,是需要专门研究的问题,本文不予讨论。

  参考文献:
  [
1]《李博文集》第384页,科学出版社,19995月版。
  [2](李博文集》第388页,科学出版社,19995月版。
  [
3][美]哈罗德·黑迪著《草原管理》第 7页,农业出版社, 1982 6月版。
  [
4] 达林太《征税方式对草原畜牧业的影响》《内蒙古大学学报》2003年第一期。


作者: 达林太
来源: 自然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