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稀疏,沙土裸露,昔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岌岌可危。
草场退化最显著的结果是沙漠的扩大和沙尘暴的产生。自20世纪90年代始,连年来罕见的沙尘暴,使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不胜其烦,而其源头却是那片令多少人魂牵梦绕的草原。
据中国天气网报道,经相关部门统计,20世纪60年代特大沙尘暴在我国发生过8次,70年代发生过13次,80年代发生过14次,而90年代至今已发生过20多次,并且波及的范围愈来愈广,造成的损失愈来愈重。
6月22日,世界防治荒漠化日和干旱日后5天,记者随达尔问自然求知社草原考察团踏上了那片神秘的土地,试图去探询、解释荒漠化的原因。
“再过10年,中国也许就没有草原了”
“再过10年,中国也许就没有草原了。”这是记者草原之行中频频听到的一句话,说这句话的大多是当地的牧民。
“都是缺水造成的,水库要是放水就不会这样。”白音高毕嘎查(相当于内地的村)嘎查长布仁巴雅尔说。
白音高毕嘎查位于乌拉盖湿地,这个地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北部,距北京900公里的湿地,2003年谷歌地图显示还是一片蔚蓝。“上世纪80年代这里还是湿地,总能看到天鹅和其他各种各样的鸟。那时芦苇很深,鸟都在芦苇上筑巢。”说这些话的时候,布仁巴雅尔充满了惋惜。那时这个面积200平方公里的湿地曾经是内蒙古中东部最大的湖,如今它已经干涸,我们的车就行驶在干裂的河床上,车经过的地方不时可以看到围栏。
布仁巴雅尔告诉我们,围上围栏主要是为了不让牛羊进来,想让草再长起来。如今,几年过去了,那片曾经的湖依然是盐碱地,长的是适合在盐碱地生长的猪毛菜和一些蕨类植物。
在乌拉盖湿地之外,是更加广袤的东乌珠穆沁草原。这里如今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其生态系统的和谐与完整,全靠乌拉盖水系养育。乌拉盖水系全部是内流河,包括乌拉盖河、彦吉嘎河、锡林郭勒河等。其中,320公里长的乌拉盖河年径流量约1.45亿立方米,占乌拉盖水系的58.4%。
“如今,湿地干涸,草原不在,这都是因为乌拉盖河上游建了水库。”随行的草原专家陈继群告诉记者。
陈继群,“曾经草原”网站站长、职业画家。1967年起曾在《狼图腾》故地——现在的满都宝力格镇做知青,并因那段特殊的经历深爱上草原,现在致力于草原保护工作。
“今天,乌珠穆沁草原核心地区,河水断流、湿地消亡、湖泊干涸……” 谈及原因,陈继群说主要是缺水造成的。
30年前,乌拉盖水系开始建坝截水,供养引进的农业和渔业;2004年以来,乌拉盖水系的乌拉盖河、高力罕河、锡林河等主要的几条内陆河已完全被截断,宝贵的水资源被用来“招商引资”发展高耗水的洗矿业、火电厂、化工厂,以及供应新兴城镇用水。
从2002年开始,陈继群开始关注乌珠穆沁草原、乌拉盖水系状况和由此引起的草原荒漠化问题。2008年,他曾主持调查,专门做了一个关于《内蒙古
乌珠穆沁草原
乌拉盖湿地水资源损伤的报告》,调查结果表明乌拉盖水库以及其他河流的不合理截水,是乌拉盖湿地消亡的直接原因,也是乌珠穆沁草原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湿地的消亡,给当地社会经济、牧民生活造成了严重损失。
盼望铁路修到我家乡?
驱车行驶在锡林郭勒盟那无际的草原上,时不时会看到施工的车辆穿梭行驶,车辆过后扬起高高的尘沙,与静谧的草原形成了巨大反差。
“这些车辆在干什么啊?”“是修铁路的。”陈继群告诉我们,在来之前,当地牧民就打电话告诉他这里在修铁路,占了好多个人承包的集体草场。
宝音得力格尔曾是白音格勒嘎查的嘎查长,目前正在修建的铁路正好经过他家的草场。当记者问及他对修铁路这件事的看法时,这位50多岁的蒙古汉子显得很激动,“说也没用,跟你们说了你们能解决吗?”翻译告诉我们,此前有别的媒体记者来过,但事情并没有什么改观,所以他现在已经不再信任记者了。
情绪稍微平复后,宝音得力格尔说,修铁路前,东乌珠穆沁旗(以下简称东乌旗)政府和铁路部门到需占用土地的牧民家,发了一张界址坐标点,上面显示着占用土地的坐标位置具体从哪儿到哪儿,但牧民根本看不懂。记者试着看了一下,也没看明白。
按那张图表显示,共占用宝音得力格尔家土地70.98亩,每亩地按1927.8元一次性补偿。事后,宝音得力格尔特意骑摩托车用里程表算了一下,实际占地比政府说的数目足足多了一倍。
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6月27日,在记者即将结束行程返回到东乌旗时,额尔敦乌拉嘎查的牧民班德拉沁告诉记者,前几天当地10多个牧民因为占地补偿的事情与铁路施工部门发生了冲突。原因是铁路主道部分占用的土地补偿费每亩1927.8元钱牧民拿到了,但路基两侧各15米以及采石场的占地并没有补偿。
事情并不止这些,修建铁路时引起的环境污染更是让牧民、牲畜无法忍受。“26号早上,我正剪羊毛时,羊就咳死了。”额尔敦乌拉嘎查会计格日乐说,“大车行驶扬起来的尘沙,使羊肺出现问题,
导致10多只羊死亡,宰完羊后我看到羊肺都硬了,附近的牧民基本每家都有死羊的。”
“不光这些,羊早上出去没事,晚上回来眼睛就看不到了,羊毛里全是沙子,羊根本无法排汗。”他老婆补充说。
的确,记者也有同样的感觉。在去往施工工地的路上,适逢起风,弥漫的沙尘使人仅能看到两三米远的地方,司机根本无法驾车,车窗玻璃上布满了沙尘。
然而,更关键的是,在内蒙古环保厅网站上,其公示的项目显示:新建贺斯格乌拉至道特铁路项目(97公里);新建道特至东乌旗铁路项目(92.7公里);新建东乌旗至海神煤矿铁路专用线项目(98.7公里);新建东乌旗至乌尼特煤矿铁路专用线项目(31.4公里)。这段300多公里的铁路共分为4段。
当记者正在诧异如此做的初衷时,陈继群告诉记者,按照国家规定,凡是超过100公里的铁路项目需要报环保部做环评审查,而且该铁路两头连接的煤化工等建设项目也都没有通过环保部的环评审查。
记者在见到当地铁路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时,问及这个问题,“环评不通过,不能立项。”该主任说。记者提出要看一下环评报告,得到的答复是,“这段铁路由沈阳铁路局在建,其指挥部设在通辽,环评报告在他们那里,由于工期较紧还没有拿过来。”
在东乌旗环境监察大队队长乌日图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一份文件,题头是《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关于新建东乌旗至乌尼特煤矿铁路专用线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记者特别注意了一下,这份文件落款是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办公室5月14日的文件,仅批复了“31.4公里”那段铁路,而且没有公章。
游牧还是定居,这是个问题
对于草原退化的原因是气候变化还是“过度放牧”引起的,国内学界一直存在争议。
在内蒙古草原,20世纪50年代以前,牧民一直采用传统的游牧方式,随着畜群在不同季节移动,逐水草而居。80年代,政府为帮助牧民摆脱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实施草畜双承包政策,以“定居”取代“游牧”。
“这是典型的农耕文化思维,以前的人一直在游牧,不是生活得好好的嘛,也没有荒漠化的问题。”陈继群说这些话时,特别像《狼图腾》中的毕利格老人。
在草原之行中,记者注意到一些牧民家还保留着以前按季节游牧转场时的牛车。“这些都用不着了,草场就这么大,往哪儿走啊。”谈起这些,牧民的表情有种隐隐的悲伤。
“如果一直游牧的话,草原退化肯定不会这么严重。”东乌旗草原工作站站长杜森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草场承包等于人为地把草场的生态系统打乱,分给这家的草场可能是冬季草场,而那家的可能是夏季草场,但现在分给各家各户了,一年四季都得在这个地方放牧。而且无畜户可能会把草场租出去,这些草场租赁者为充分利用草原资源获得回报,本来只能养500只羊的草场可能会养1000只,这会使草场退化得更快。
杜森云的说法与陈继群倒是不谋而合。陈继群总说,以前牧区是有明确分工的,有些人根本不会传统转场放牧。草场承包后,一些原本不会放牧的人们在获得草场后根本不会合理使用,过不了多久草场就退化了。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文军认为,在形式上能否回到传统的游牧方式,并不是问题的本质。问题的本质在于如何理解、认识,并充分利用传统游牧方式的精髓。恢复移动并不代表拒绝现代科学技术为人类带来的便利,这里需要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分开。在牧民个体层面上,是否愿意回到移动的生产方式,则是需要牧民自己回答的问题。以往政策制定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于很少给予牧民选择的空间和自由,更没有提供充分的信息供牧民选择。
就草原荒漠化问题,《狼图腾》中曾有精辟的阐述,“草原是大命,可它的命比人的眼皮子还薄,草皮一破,草原就瞎了,黄沙刮起来可比白毛风还厉害。草原完了,牛羊马、狼和人的小命都得完,连长城和北京城也保不住。等到草原变成了沙漠以后人才开始懂草原,到那时就太晚了。”
荒漠化“地球的癌症”
荒漠化被称作“地球的癌症”,那么什么叫荒漠化呢?过去我们常理解为“沙漠不断扩大,把沙漠里的沙子扩散到越来越广的肥沃土地上去”,这是不准确的。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定义是“包括气候和人类活动在内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即由于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都称为荒漠化。
我国的4种荒漠化分布
我国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4种类型的荒漠化土地。
风蚀荒漠化
风蚀荒漠化指地表松散物质被风吹扬或搬运,以及地表受到风吹起颗粒的磨蚀作用导致的沙化。我国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60.7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在各类型荒漠化土地中是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种。其中,干旱地区约有87.6万平方公里,大体分布在内蒙古狼山以西,腾格里沙漠和龙首山以北包括河西走廊以北、柴达木盆地及其以北、以西到西藏北部。半干旱地区约有49.2万平方公里,大体分布在内蒙古狼山以东向南,穿杭锦后旗、橙口县、乌海市,然后向西纵贯河西走廊的中东部直到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呈连续大片分布。亚湿润干旱地区约23.9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毛乌素沙漠东部至内蒙古东部和东经106度。
水蚀荒漠化
水蚀是指土壤因降雨而松散,或者被水流剥离,土壤粒子被冲走积存在水道或下游流域。受水蚀影响,土壤会失去蓄水能力和养分保持力。我国水蚀荒漠化总面积为20.5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8%。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北部的无定河、窟野河、秃尾河等流域,在东北地区主要分布在西辽河的中上游及大凌河的上游。
冻融荒漠化
冻融荒漠化是由于在昼夜或季节性温差较大的地区,岩体或土壤由于剧烈的热胀冷缩而造成结构的破坏或质量的退化。我国冻融荒漠化土地的面积共36.6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13.8%。冻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
土壤盐渍化
土壤盐渍化是由于漫灌和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或土壤底层、地下水的盐分上升至地表,水分蒸发,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当土壤含盐量过高(超过0.3%)时,形成的盐碱灾害。
我国盐渍化土地总面积为23.3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总面积的8.9%。土壤盐渍化比较集中连片分布的地区有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周边绿洲以及天山北麓山前冲积平原地带、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华北平原及黄河三角洲。
|